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科学时报》 读山:认识我国山地(山区)的独特与复杂性

时间:2010-09-07   文章编辑:郑千里   文本大小:【 |  | 】  【打印

 
   假如毛泽东在解放以后骑马
 
   毛泽东的许多诗词都离不了写山,存世的100多首诗篇中,直接咏山的就有20多首,且许多诗篇是在骑马中吟就。《井冈山》、《十六字令·山》、《昆仑》、《六盘山》等诗篇脍炙人口,传诵至今魅力如初。这,和毛泽东对大山十分深厚的感情分不开。
 
   1927年秋收起义过后,毛泽东炯炯的目光盯住了井冈山:“《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 鲁迅读了毛泽东的几首诗词以后,无不激赏他有“山大王”的气概。
 
   山与中国革命胜利休戚与共。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要以山为怀抱,战略退却要以山为掩护。要在高山峻岭中行军作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没有山的依托势必要打败仗。故此,毛泽东诗词中吟咏的山,都是真挚感情的抒发和写照。
 
   山地在军事地理上有着重要价值,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山地易守难攻,是天然的军事屏障;一些山地有洞穴分布,是储藏弹药、保存粮食的天然仓库。因此,作为屯军和聚首起义之地,许多山地成为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的必然选择。
 
   但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显然不是一般的“山大王”。在井冈山那只有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毛泽东完成了长达数万言的《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要求红军战士熟悉井冈山地形环境,很快开创了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新局面。
 
   前不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发表一篇文章,叫《假如毛泽东去骑马》。因为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曾说过:“如有可能,我就游黄河、游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骑骑走走,一路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国内国际的形势,我还可以搞……搞它四五年就可以完成任务。我很想学明朝的徐霞客。”
 
   梁衡在文章里,对假如毛泽东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骑马,到全国各地搞调查研究,列举了可能要去的有三门峡水库、陕西米脂杨家沟、黄河第一弯、巴颜喀拉山、庐山等地,“试想一个最高领袖深入民间 4年,将会有多少新东西涌入他的脑海,又该有什么新的政策出台,党史、国史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新版本?”
 
   更妙的是这一段:“还不等走完黄河全程,在晋、陕、宁、甘一线,毛泽东的心情就沉重复杂起来。在这里,当年的他曾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现在毛泽东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他立马河边,面对滔滔黄水,透过阵阵风沙,看远处那沟沟坡坡、梁梁峁峁、塄塄畔畔上俯身拉犁,弯腰点豆,背柴放羊,原始耕作的农民,不禁有一点心酸。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这样轰轰烈烈,怎么就没能解放出更多的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改变他们的境遇呢?”
 
   看来,战争年代会利用山地打仗的共产党人,在执政之后,更必须学会很好地利用山地,搞好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才能实现全民奔小康的目标。
 
   山脉遍及全国像挺拔的脊梁
 
   中国陆地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基本形态类型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几大类。这些类型在平面排列组合上互相贯穿和镶嵌,呈现一种网格状结构,而这种网格结构的分界和骨架就是山脉,这些山脉遍及全国,像一条条挺拔的脊梁支撑着整个中国大地,组成巨大的中国地貌系统。从卫星图像上亦可清楚地看出,构成网格骨架的山脉脉络清晰,排列有序。
 
   “中国乃多山之国。冰山,雪山,火山;石山,土山,沙山;孤峰峭拔的山,群峰林立的山;寸草不生的山,密林郁闭的山;远绝人迹的山,跻身闹市的山;随漠风飘移的山,与海涛共舞的山……其数量之多,品类之繁,分布之广,恐怕,只能以大海的波涛来比拟吧!”陈章武在他的散文《人与山的对话》里如此感叹。
 
   中国高山巍峨连绵,古代文人写山的诗篇也汗牛充栋,如白居易《题天柱峰》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李白的《行路难》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辛弃疾《咏江郎山》叹:“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令人拍案叫绝。
 
   中国山脉的走向及分布规律,明显受到大地构造行迹的控制,我国地理学家吴尚时教授早年就提出“一带三弧”结构的理论,“一带”,是指横贯我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地,即昆仑山—秦岭山系;“三弧”,第一弧指在东西走向山系北面的蒙古弧,该弧西翼是由西西北向的阿尔泰山、天山和祁连山等山脉组成;东翼由东北走向的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山脉组成,弧顶为东西走向的阴山,东西两翼组成向南凸出的弧形山系。第二弧为青藏高原的西藏弧,它以喜马拉雅山山脉为主,包括了北面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脉等,它们共同组成向东北突出的西藏弧山系。第三弧为华南弧,此弧为一个向西突出的弧形山系,它包括台湾的中央山脉,华南地区的武夷山脉、罗霄山脉、乌蒙山脉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山地复杂多变的地理地貌,是否就一定意味或隐含着这个地域特定的文化特征?山地在地理地貌上表现出的闭塞、崎岖、坎坷,与它相应的文化特征难道就只是保守、落伍、顽固?
 
   “对于人类来说,山,绝不仅仅只是可供审美的风景。每一座山,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部卷帙浩瀚的百科全书。”陈章武的评说非常到位,“与某一座山的某一次邂逅,仅仅只是瞻仰了它的封面,浏览了它的目录,信手翻阅到它某一卷、某一页中的某几行文字而已,怎么可能对全书博大精深的内容有全面而透彻的理解呢!怪不得苏东坡说过:‘看山一日,读山数载。’”
 
   熊猫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会徽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在山地。”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欧阳志云向本报记者介绍。
 
   我国不仅国土辽阔,而且山地险峻,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
 
   1. 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结构复杂。我国具有地球陆生生态系统,如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等所有类型。
 
   2. 我国物种丰富,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占世界种数10%,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种数14%。
 
   3. 我国特有属种多,其中高等植物特有种有173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种数的57%以上。脊椎动物中,特有种667种,占10.5%。
 
   4. 我国区系起源古老,由于中生代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第四纪冰期又未遭受大陆冰川的影响,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保留了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部分。动物中的熊猫、白鱀豚、扬子鳄等都是古老孑遗物种。
 
   5. 我国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是水稻和大豆的原产地,品种分别达5万个和2万个以上,而且有药用植物1.1万多种。还是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最丰富的国家,共有1938个品种和类群。
 
   自1956年在广东鼎湖山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226个,省级的自然保护区655个。保护了我国8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
 
   “但总体来看,由于栖息地开垦、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总量不足、过度消耗的状况仍十分严重。”欧阳志云说,“如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的熊猫,存世的大约只有1000多只。熊猫由于其生境恶化的原因,被分离成很多小的种群,逐渐丧失了自然繁殖的能力,若不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多年后熊猫就会走向灭亡。可喜的是现在熊猫的栖息地在扩大。”
 
   我国熊猫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会徽,也是全球自然保护运动的偶像性标志。
 
   冰川是高山流淌的血液
 
   中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北部,共计46298条,冰川面积5.94万平方公里,冰储量5590立方公里。长江上游地区不仅冰川条数多,而且冰川分布广、面积大,储量丰富,特别是长江源区,分布着长江水系一半以上的冰川,其面积和储量分别占长江水系的67.6%和71.0%,是长江水系的主要冰川区。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高海拔地区的冰川正在不断地退化。大量冰川的消融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可能会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安全;对于高山上的冰川来说,这意味着由冰川补给的河流水量的不稳定,在大量冰川消融时会造成水灾。
 
   其中,位于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既是欧亚大陆距赤道最近的海洋型冰川区,也是我国季风海洋型冰川发育最为典型的代表性地区。“玉龙雪山等海洋型冰川区冰川和气候环境具有空间上的复杂性、时间上的易变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等特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育典型的季风温冰川,决定了玉龙雪山地区是全球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从而使之成为海洋型冰川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独特区域,许多科学和现实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中科院寒区与旱区的博士生王世金对本报记者说,“所以,我们在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的建立和升级,对于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型冰川区冰川动态变化,以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冰川是高山流淌的血液,是生物多样性的顶端;一旦冰川消失就意味着血液流干,失去孕育草原和森林的源泉,高山也就失去了生命,山地居民失去了最后的家园,就会沦为生态难民。特别是冰川面积不大的区域,它对气候变化承受能力就相当弱。”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会长杨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青藏高原科考调查,依靠冰川补给的长江,在其源头地区发育有大小冰川437 条,长达12.5 公里的姜古迪如冰川是其中最大的一条。“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其巨大的力量刨蚀着地面,像推土机一样把泥沙和巨石一块夹带着流动,冰舌低于雪线后开始消融,形成河流,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流动。冰清玉洁、昼夜喧响的冰川融水,一路汇合大小支流横贯中国,经6380 公里东流行程浩荡入海,千万年来不息养育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和文明。”乐施会北京办公室研究干事刘源多年来致力于长江源保护,她在《我所走过的长江源头》写到。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