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1年3月8日——9日
地点:外专公寓二楼会议室
主持:李培金
出席:郭传杰、李培金、郭曰方、沈 颖、姜熙杰、王兆德、
连燕华、石 兵、相里斌、时 勘、戚 强
列席:杨建华
记录:王敬泽
会务:王秀琴、刘毅
会议对京区党委和8个分院提交的42个一期知识创新试点单位2000年度创新文化建设考核结果进行了最终评审,并对此次考评进行了总结和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安排。
一、关于此次评审
1、评审的指导思想
总结工作,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推动创新文化建设。
2、评审的原则
创新文化建设是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文化建设要对知识创新工程起促进作用。所以评审时,要坚持客观、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将创新文化建设与创新工程割裂开来,去简单地、硬性地、一刀切式地检查是否完成了考评所需的几个指标,而是要针对各单位不同的实际情况和科研活动特点,看研究所是否准确把握了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特征,并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评审委员会人员组成
为了使评审工作体现出客观、公平、公正,评审委员会由几方面的人员组成:院领导、政策专家、评估专家、分院领导、基层单位领导、心理学专家。
4、评审的方法
①四类指标逐项评审:对园区环境、形象标识、行为规范与制度建设、价值导向和精神氛围四类指标逐项进行评审。以各分院的初评分数为基础参照,由评委会进行综合调整。
②每类指标得分分三档:每项指标得分分为A、B、C档,工作突出的为A档,工作一般的为C档,其余为B档,档间得分差距一致。根据我院创新文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为进一步推动工作,最高档不打满分。三档的对应分值分别是:
指标1:园区:A为2.8分、B为2.5分、C为2.2分;
标识:A为0.9, B为0.8分、C为0.7分;
指标2:类别A为2.8分、B为2.5分、C为2.2分。
指标3:类别A为2.8分、B为2.5分、C为2.2分。
5、评审标准
在每项指标的评审中,都要考虑研究所的不同特点,而且既考虑已经达到的水平,又考虑通过努力而带来的变化程度。
在评价园区环境时,既看其园区改造是完成了、正在建设中、正在设计中,还是按部就班、等靠要,又看是否认真按时完成了院里的统一要求,还要看是否能够积极主动自筹资金进行园区改造。
在评价形象标识时,不是简单看研究所有没有形象标识,还要看所领导对形象标识有没有深刻的认识,一般职工是否认同、认同程度,更重要的要看研究所是否通过形象标识的设计工作,发动员工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员工的奋斗目标、价值理念与整个研究所的发展目标相吻合。
在评价行为规范与制度建设时,不是简单看研究所制订了多少制度规范,还要看这些制度是否符合研究所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是否能够激励创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要看这些制度规范的执行情况,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而且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相应的制度规范应及时进行修改补充。
在评价价值导向和精神氛围时,主要看能否根据研究所科技活动的类型、科技目标的特殊性,准确把握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特征和体系,有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敢于创新、鼓励创新、有利于创新的思想氛围,是否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广大职工为实现我院及本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6、评审的结果(略)
二、对此次考评工作的总结
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是在院党组的指导和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经过两年的课题组研究和一年的试点,作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创新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此次考评,是在院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进行的。京区党委和各分院党组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的考核。考评前文明办做了精心的准备,下发了《方案》、《实施细则》和《通知》,统一了标准,统一了时间,统一了考评办法,京区还拟定了统一的访谈问题。从2月下旬开始,各地陆续组织了由党政领导、管理专家、专业局同志参加的考评班子着手考评工作。初评基本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审阅文件,评估小组成员提前审阅被评单位提交的“创新文化建设总结”、“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和有关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第二步是到研究所现场评估,每个单位半天时间,主要内容包括听取汇报、现场调查、召开座谈会和小组评议打分。
考评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一是得出了研究所评价(蓝皮书)之创新文化建设状况数据;二是探索了创新文化建设评价的方法,为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考评体系奠定了基础;三是推动创新文化建设。考评小组听取研究所的工作报告时,都是书记或所长亲自讲,讲完后还要回答考评小组的提问,全体班子成员参加汇报会;考评前对参加座谈会的人员名单进行了审查,要求参会人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包括各类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工青妇代表,还要考虑基地内外人员比例。考评小组的考评工作,实际上也是创新文化建设的一次宣传、推动工作。
今年的考评是第一次,虽然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
1、从初评结果看,各地考评班子掌握的宽严程度不同,原因是没有制订详细的、操作方便的打分标准。
2、打分的相邻分值的档差偏大,打前一档偏高,打后一档又偏低;原因是分数段偏少,可以通过改进记分方法来改进。
3、有的指标,各地掌握的标准不一样,如园区,大楼盖好的给分,设计中的也给分,反应了对创新文化本质理解水平的差异。
4、不同研究所之间差距偏小,不能反应工作的差别,不利于调动研究所的积极性。
5、考评指标设计上有重复现象,如价值导向和精神氛围指标的最后一个小指标“宣传贯彻情况”,可以包含在前面的5个小指标中一起考评。
三、今后工作的安排
1、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大的框架基本可以,完善的地方主要是小指标的修订、每项指标打分的操作性说明等。
2、总结42个单位考评情况的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于以后工作的开展。并对此次评估进行反馈,包括一个总体评价,对得分较低的单位要讲清楚不足之处,便于研究所今后改进工作。
3、评审委员会人员相对固定。委员要利用一切工作机会,了解全院各个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进展情况,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除评审外,委员还要积极宣传创新文化工作,院文明办在适当时间组织委员对研究所工作进行分类指导。
4、创新文化研究课题组继续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发现和提出推动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5、成立一个小组,由心理所、政策所的同志参加,帮助指导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工作。
6、编写《创新文化建设ABC》,包括理论、实践、案例、评价体系和一些图片,以推动、指导各单位创新文化建设工作。
7、在合适的时间召开经验交流会,推广此次考评中发现的成功经验。
8、由院办公厅、机关党委进一步推进、完善院总部的创新文化建设。
9、要尽早布置今年创新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研究二期新进创新试点的单位和一期进入创新的单位的考评重点。
10、今年将联合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举办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论坛第二届研讨会,研讨会主题是科技创新与文化建设,把科学院的创新文化推向全社会,这是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