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动态 > 党群动态
党群动态

把党员先进性书写在科技救灾第一线

时间:2008-06-30  来源: 文本大小:【 |  | 】  【打印

  这是一首心系灾区、报效祖国的科技救灾之歌。使命是它的歌词,责任是它的旋律,奉献是它的歌声。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伤了美丽富饶的巴蜀大地,却震不散以党员科研骨干为尖兵的成都山地所科技救灾队伍心系灾区、重建家园的信心。“5•12”地震发生后,山地所科研人员,特别是党员科研骨干迎难而上,发挥自己的学科专长和优势,科学救灾,忘我工作,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入党誓言,用实际行动把共产党员先进性书写在科技救灾第一线。 

  应急指挥,坚强领导 

  生民之痛,国家之殇。“5•12”大地震是一场具有不可抗力的灾难,也极大地考验着我们承受危险与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当“5•12”大地的颤抖刚刚平息,在中科院专业从事山地灾害研究的成都山地所,以共产党员、所长邓伟为首的所领导班子,立即意识到自己肩上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坚定而果敢,视灾情为命令,迅即执行中国科学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号召,紧急召开科技骨干动员会,组织和部署山地所科技救灾行动。与此同时,所党委召开支部书记会议,号召全所共产党员紧急行动,带头落实所领导的部署,勇敢投入科技救灾和抗震自救,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随即,党员干部带头、科技人员纷纷请缨参加“科技救灾志愿队”。全所围绕灾区地震次生灾害,特别是堰塞湖治理的迫切需求,先后在一线灾情考察、政府救灾咨询、承担应急任务、技术服务救灾、山地灾害防治科普行动等方面全方位实施了“山地科技救灾行动计划”。当地震抢险救灾还在继续,所领导班子急国家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敏锐的意识到灾区重建工作将成为下阶段关键而紧迫的任务,迅速组织专家组就灾区重建“选址”等紧迫问题进行研讨与会商。在成都分院的牵头组织下,山地所作为技术主持单位承担了《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专项评估工作,这是四川省政府下达的一项抗震救灾重大应急项目。邓伟所长作为全国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项目组的副组长,亲自协调指挥,带领科技人员克服时间紧、要求高、资料缺乏等等压力和困难,夜以继日的开展工作,并与分院领导及时向四川省政府蒋巨峰省长、魏宏副省长等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用专业知识与智慧为灾区重建提供宝贵的科学支撑。为了使灾后重建的相关研究工作建立在更加科学可靠的基础上,邓伟所长与程根伟副所长亲自带领专家志愿组奔赴映秀、虹口、都江堰、什邡、汉旺、绵竹、安县、擂鼓镇、江油等地震重灾区开展灾后重建的科学考察,在困难与艰险中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关晓岗书记在参与组织所内职工抗震自救,率队赶赴北川重灾区搜救失踪人员的同时,也积极沟通地方抗震救灾指挥部,协调科技救灾工作。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科技当先,所领导班子十分注意宣传科学救灾的知识和理念,积极组织本所科技人员利用中央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美国《科学》杂志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文汇报、人民网、新浪网等多种新闻媒介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地震次生灾害防治知识。由于行动迅速、成绩突出,山地所科技救灾先后受到中科院、水利部、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高度肯定和表扬。正如6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视察山地所时所讲:山地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全体职工迎难而上,以高度责任、使命感,投入科技救灾行动中,表现了急国家所难的崇高精神,完全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对抗震救灾的要求,完全符合院党组提出的要创新为民、科技救灾的要求,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危难时刻,彰显本色 

  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是此次山地所科技救灾的主力部队。当灾难来临,所党委委员、实验室主任崔鹏研究员以其专业的敏锐察觉出地震次生灾害的险情,迅速放下手中繁忙的科研任务,不顾经历手术治疗尚未完全康复的身体,毅然带头投入到科技救灾中。实验室副主任韦方强研究员没有忘记自己支部书记的责任,积极配合崔鹏主任共同带领科技救灾志愿组的同志们迅速赶赴地震重灾区开展灾情考察。每到一处考察地点,他们都带头走在队伍的前面,危险路段亲自探路,组织人员安全通过。在前往安县茶坪乡考察肖家桥堰塞湖时,因道路阻断无法前行,他们带领团队毅然步行前往目的地。在北川,考察队员徒步7个小时,穿越余震频发的北川县城,到达苦竹坝堰塞湖实地监测。在青川,大家来到东河口滑坡阻塞形成的堰塞湖,此时余震突然袭来,山体颤抖,飞石滚落。崔鹏研究员坚持爬上坝体测量取样,韦方强和共产党员陈晓清、何思明紧随其后,抬着沉重的地质雷达到坝体上开展监测工作。在广元休息间隙,疲惫的队员们都已进入梦乡,而崔鹏、韦方强研究员却是彻夜难眠,余震的威胁使他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时刻关注着队员的安全。回到成都后,没有一丝的喘息,又立即投入到专家建议的编写工作中,为国家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科学依据。受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和科技部指派,崔鹏和韦方强研究员不计名利,马不停蹄地分别参与到指挥部堰塞湖排险组和科技部灾害调研的专项任务中,通宵达旦的开展工作。孔纪名研究员自参加由中科院遥感所、山地所等单位联合开展的灾区超低空航空遥感工作后,忍痛离别家中急需照顾的90余岁老父亲,带领青年党员苏鹏程等同志,日夜坚守在灾区第一线。为了能及时取得航拍资料,与天气争时间,他时常一天吃不上一口热饭,顶着烈日的爆晒等待出发的讯息,还经常将自带的干粮毫无保留的捐献给路遇的灾民。每天航拍结束,他不顾疲劳,与工作组年轻同志一道,熬更守夜地进行航拍影像资料的判译,党员的表率作用不经意间刻在了年轻同志的心里。当岷江流域的航拍作业完成后,他又急匆匆赶回所里参加“四川省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工作。遥感室女共产党员范建容副研究员,在室主任的带领下与全室同志日夜奋战,对不同来源的遥感卫片、航片资料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判读解译,并结合实际调查对灾情提出许多有效的应急措施和建议,成为室主任组织科技救灾的有力助手。 

  老有所为,发光发热 

  汶川大地震,举世瞩目。山地所退休的党员专家在焦急关注灾害趋势的同时,也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中,表现出长期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素质和强烈的责任感。年近七旬的所长科学顾问陈国阶研究员,在被四川省政府点名入选《四川5.12地震灾区重建总体规划纲要》编写组时,他以博爱的胸怀和责任,欣然领命,承担了其中部分专题的撰稿。同时作为灾后重建规划的专家指导组成员,在指导与咨询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有关部委及四川省多位主要领导数次召见陈先生,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商讨,让他忙得不可开交,夜以继日。但他却表示,能为震后重建美好家园效力,再苦再累也值得,深以为灾区人民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而感到欣慰。不久前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因处于地震的重点波及区而遭重创,有49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受损,80万亩大熊猫栖息地遭受损害。作为山地所“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震灾后重建科技专家组”的主要成员,已进入“从心欲”之年的老党员陈富斌研究员拄着拐杖,忍着脚踝扭伤的痛带领其他中青年专家一同走进灾区,调查灾情。来到四姑娘山日隆镇考察时,山体出现大的地裂缝,陈先生不顾大家的担心和劝阻,拄着临时折断的树枝,冒着大雨,亲自爬上陡峭的山脊查看山体地裂情况,他的认真和执着感染着所有在场者,用渊博的知识和长期的科研经验,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已退休的刘淑珍研究员根据需要,毅然放下手头繁重的科研项目,带领中青年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四川省重大应急项目“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中,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多年的科学积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及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初步方案,指导着整个工作的顺利展开。在初战告捷但人尚在疲惫的时刻,她不顾劳累,毅然领命带领助手前往北京,会商指导相关工作,得到了院专家组的高度赞扬。张信宝研究员在地震灾情发生后,第一个向所里请缨,要求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去。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思考迅速撰写了《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山区村(城)镇灾后重建的建议》报送中科院办公厅,积极参与编制重建规划纲要,应政府邀请亲自赶赴汶川、北川等重灾区参加灾后选址调查工作。 

  感受灾难,学子奋进 

  地震的发生,使得山地所研究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身心经历了巨大的考验。灾难过后,以研究生党支部委员和班干部为代表的学生党员,挺身而出,主动做好稳定同学情绪的工作,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带领大家沉着、冷静、乐观的面对各种苦难,表现出勇于面对灾难的心态和品质。许多党员同学主动请缨,积极配合和参与所里的各项救灾工作。党超同学积极参加灾区地质灾害科技考察任务,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一心一意投入在灾害防治工作中。刘斌涛同学随队参加了都江堰等灾区的遥感灾后实地建标和现场解译,加班加点分析处理了大量灾区遥感资料和绘制抗震救灾地图。彭立同学冒着危险,三次奔赴北川参与所内人员搜救行动,在搜救途中还主动帮助灾民。于慧同学在参加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震灾后重建科学考察时,完全没有了柔弱女生的胆怯,跟随考察队其他成员在坍塌的山体和飞石滚落的道路间穿行。当考察车队行进到卧龙至耿大的峡谷中,因山体滑坡造成道路阻断,考察队员只能徒步快速通过。于慧同学没有犹豫,冲在最前面。此时一块山石突然从山上滚落,瞬间落在了还来不及反应的于慧同学身旁。但她从惊魂未定中稍逝平静后,没有退缩,又继续迈着坚毅的脚步前行。还有许多研究生党员积极参加中科院超低空遥感工作组、科技部地震救灾应急计划、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堰塞湖专家组等各项科技救灾任务,将他们学习的知识运用到救灾工作中,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一代青年党员的风貌。 

  地震过去已一月有余,而山地所科技救灾的行动还在继续。在开展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全所党员在所行政领导和党委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全力以赴努力工作。因为那份坚定的忠诚,所以地动山摇寸步不移;因为那份宝贵的忠诚,所以风云突变无所畏惧。他们用行动展现了科技战线共产党员的使命和风采,非常的时期,非凡的再现。语外有人,画外还有身影,还有很多很多的共产党员,艰难之际,毅然前行,洒下的是汗水,托起的是希望。不在言中的,但在科技救灾的日夜进行时中,山地所的共产党员以创新为民、科技救灾的心志和情怀还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党员先进性的感人篇章。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