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风采
土壤与环境研究室创新团队情况介绍
一、学科规划与布局,前沿科学问题凝练
1.学科规划与布局
面向粮食安全、水环境安全保障与长江上游特别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立足自主创新,针对土壤肥力形成与土壤质量演变、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人口密集区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中亚热带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业生态与现代地表过程交互作用机理和演变规律及其优化调控的创新研究为主要任务,开展全球变化、面源污染机理与控制等前瞻性科学研究
2.结合紫色土特色,提出坡地物质迁移过程、紫色土风化与肥力演变、面源污染自然修复等关键科学问题
团队立足紫色土丘陵区,重点研究高强度人为活动下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和退化防治措施;紫色土土壤肥力演变;紫色土污染及其修复技术;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及其优化管理。主要目标:建立以土壤质量为核心的现代土壤学,促进相关学科发展;建立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发展水肥高效利用与农业清洁生产及污染土壤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农业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服务。
3.科学布局,合理分工
学科队伍以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主体,依据学科布局进行分工,根据人员基础和兴趣各有发展,相互互补,建立完整的监测与分析技术队伍和学科齐全的学术梯队,立足自身培养,通过以项目代队伍,初步形成了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农业生态学研究团体,学科涵盖土壤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文学水土保持学等学科,为跨领域的长期生态学过程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团结奋斗,逐步完善野外科研平台,开创野外台站工作新局面
1、科学院、所支持,创新团队团结奋斗
土壤与环境研究创新团队的科学研究主要围绕企业外研究平台—盐亭站开展,盐亭站属CERN台站,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成都山地所长期的支持,同时在知识创新试点工程中研究所对科研人员、设备和研究项目予以大力支持,这些资源的集成是本团队运行和科学试验研究的主要保障。但要建设好一个野外台站,经费缺口是巨大的,长期的,该创新团队团结努力,经过几年的奋斗,将盐亭站已建成国内一流的野外农业生态站。
2、勤俭节约,逐年积累,几年大变化
土壤与环境研究室的野外工作平台盐亭站面对建设经费资金不足的问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利用有限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开始规模较小,只有26亩实验用地,很多试验无法顺利开展,观测设施也只能满足最基本的观测,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开始征地,但资金非常紧缺,每个队员十分节约,把省下的经费用于征地,每年征一点,几年下来,规模扩大了,野外观测实验设施建起来了,布置了大量长期实验,盐亭站的建设经历了“一年一小步,年年有进步,几年就是一大步”长期积累。
3、国家站评估获得通过
在院、所及地方政府支持下,经过土壤与环境室的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基础条件和科研平台建设得到很大改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紫色土土壤肥力演变、坡地土壤侵蚀与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及其优化管理等方面。近年来又进一步凝练科技目标,围绕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水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了广泛的观测研究与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在坡地水土保持、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被遴选为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
三、科研工作围绕国家需求,结合地方建设
1、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科研工作与地方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各方努力,依托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实验站,帮助盐亭县在林山乡,共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节水农业、聚土免耕、平衡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2、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创新团队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创建和申报工作。近年来,在院、所及地方政府支持下,经过盐亭站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紫色土径流、泥沙与养分迁移的野外观测平台建设,农田生态系统养分调控、中国紫色土研究的系统总结、小流域侵蚀泥沙与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经过评审和遴选,盐亭站成为第一批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3、地方新农村建设
经过科研成果的累积,以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和面源污染防治为核心;以减少泥沙入江、减轻面源污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住居环境为目标,开发集成适应于坡面、水田、自然沟渠、低洼水塘、季节性湿地和村庄聚落的泥沙与面源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为地方新农村建设提供新模式。
四、共同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1、发挥老一辈科学家的作用
创新团队虚心向老一辈科学家讨教,尽可能发挥他们的作用。何毓蓉老师为团队的学科规划和布局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唐时嘉老师在野外工作平台的建设方面给予了指导,并将紫色土典型剖面的样品整理好赠送给我们。我们不仅继承老一辈科学家学术思想,还将他们始终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内在精神继承了下来,并成为团队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和精神支持。
2、公平、和谐、团结
团队的每个人都很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团结才能有所发展,我们拥有一批不计较各人得失、能吃苦、始终默默奉献的人,每个人依据学科布局和兴趣,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合理分工,相互互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大家工作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并且也使团队的吸引力、凝聚力明显增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为团队做贡献
每个队员,以自己的优势,发挥个人作用,为团队作贡献。利用各种机会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掉队,将个人的成长河发展融入到团队的发展中,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团队进步的一部分;个人的研究兴趣融入到团队的学科发展中。
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科研人员长年累月、精益求精的工作,为国家提供着大量精准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团队的管理者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视站为家的管理正是推动台站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让我们期盼以后的发展会更好。 |
![]()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