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 党建动态
党建动态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促进管理工作创新”

时间:2009-01-07  来源: 文本大小:【 |  | 】  【打印

第一部分:主题发言
让抗震救灾精神走上本职工作岗位
蔡长江
 
  根据所党委的统一部署,机关党支部组织制定并实施了支部活动创新方案,共分2个阶段:一是集中参观地震极重灾区什邡市红白镇,并自学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和院党组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署名文章《创新为民、科技救灾》等学习材料;二是思考如何将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落实到自身本职工作,为山地所实现一流的管理做出更大贡献。受支部委托,今天我借此机会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我汇报的题目是《让抗震救灾精神走上本职工作岗位》。
汶川大地震过去已近8个月,但其带来的惨痛画面仍然历历在目。让我们通过这样一组数据来回顾一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汶川地震,震痛中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投入到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讲到的那样,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敢于胜利、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是一个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是一个精神汇聚、不屈不挠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从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此次汶川地震所表现出的抗震救灾精神,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无数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组织群众自救互救;无数人民教师为了学生安危,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无数白衣战士冒着余震危险,救死扶伤;无数灾区群众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无数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让我特别记忆犹新的是,通过各种媒体,我时常能够看见地震废墟上迎风飘扬着一面面鲜红的党旗。还有震后我们所领导班子的快速反应、周密部署,老中青科技骨干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灾区考察,管理和支撑部门职工坚守岗位、服务一线。“一腔热血沸腾时,万里汪洋起波澜。”正是这些平凡的人们所做的不平凡的行为,让我们感受到抗震救灾中生死大营救的英勇悲壮,感受到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共御天灾的英雄气概,感受到13亿人民守望相助、守护家园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随后的重建家园阶段,我又被另一种景象再次震撼。我们身处重灾区的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普通党员干部,很多都失去了亲人,没有了家。北川县的基层同志,辗转数个办公地点,几个人合住一间农舍,夫妻天天相见却不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天超负荷工作,直到国庆前才有了假期,甚至同事、朋友在一起时都不愿谈及家庭、过去的某些人、某些事。但另一方面,为了老百姓的生计,他们又在不停歇的忘我工作。这次在红白镇参观时也看到了当地乡镇干部的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在这样一种无形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下,是什么支撑了他们的行为?我想这应该就是埋藏在他们心中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种为民奉献、对党忠诚的信念。
  面对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我对自己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对我们而言,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这种精神动力转化为全心全意围绕山地所三期创新目标,以努力实现一流的管理来保障和促进研究所四个一流的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创新为民。作为山地所的一名普通党员,我在其中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我认为,首先还是应该立足于提高自身素质,解决好认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而不断地学习正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角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事业。即要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更要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创新的管理理念以及各项管理规章。只有先成为规章的优秀执行者,才能成为规章的管理者。这其中分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次,了解和把握中央的治国方略体系,把握大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二是中观层次,需要明晰所领导班子制订和确立的我所长期科学研究计划、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建设国际一流山地科学研究机构的目标,认清我所目前的发展形势。正如关书记在党务干部培训会上讲到的,从国家层面看,是需求强劲,竞争激烈,从院层面是万马奔腾,加快提速,从所层面看,是发展快速,压力巨大,前景无限。三是微观层次,就是要政治上保持清醒,把握政治大局,遵循“坚持以人为本、表率作用”的原则,严于律己,注重个人行为养成。
  其次,就是要把这种精神落实到本职工作中,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勇于创新、勤于创新,在创新中求奋进,在创新中谋发展,始终保持了一种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邓伟所长在07年中层干部培训会上所作的《管理创新与跨越发展》报告中就指出,管理已经成为一中基础国力,是现代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管理能够产生发展力,是掌控发展的金钥匙。从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可以感受到,管理具有规律性、决策性、繁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如何实现一流的管理,就必须力行管理创新,从它的五个基本智能入手,即: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环境创新;可以采取有意识地进行管理创新、创造一个怀疑的、解决问题的文化、寻求不同环境中的类比和例证、培养低风险试验的能力、利用外部的变革来源来探究新想法、持续地进行管理创新等方法加以实现。管理创新是山地所实现创新三期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办公室工作来看,其管理创新的目标就是要突破过去“办文、办会、办事”的局限,加强和提升公共事务管理。具体方法一是要围绕所的中心工作,进一步明确办公室工作“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提供服务、落实党务”的职能要求,发挥好参谋助手、协调督办、宣传窗口、安全保卫、思想保障等多种作用。参与政务是目标,通过掌握所情、院情和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做到参谋不掺和,帮忙不添乱,补台不拆台。管理事务是基础,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日常事物的规律,以制度、流程、操作规范的形式加以固化,实现高效管理,降低办公成本。提供服务是核心,是要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不越位,为其他部门提供协助不插手,为基层职工服务不被动。落实党务是要求,根据党委工作部署,具体落实党务和创新文化建设。二是要加强公共事务管理,以贯标工作为抓手,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以制度建设为准绳,实现管理工作规范化;以完善管理流程为切入点,形成管理体系;以加强执行力建设为核心,提高管理效率;以不断学习为手段,提升管理能力,努力把办公室打造成管理型和服务型有机结合的机关“先行者”,为营造上情下达、下情上通、各部门密切配合、本部门爱岗敬业的创新环境做出表率,为实现研究所“一流的管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部分:讨论发言
邓伟所长发言摘要
1、要从抗震救灾中学习什么?
  512大地震给灾区和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艰难卓绝的抗震救灾中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灾难,面对死亡,如何战胜?是什么力量支撑灾区人民与灾难殊死搏斗、与时间顽强抗争并迅速投入到家园的重建中?是精神的力量,是一种打不倒、压不跨、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支柱。在和平年代,在顺境中,人同样需要这种精神,要有追求,有理想。作为山地人,要始终保持精神气,要时刻心存发展山地所的使命和职责,要在岗位上有所作为,要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山地所的创新发展中,要为山地所的发展迸发出活力和激情。
2、如何将救灾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
  要深刻认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只有山地所事业发展了,才能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面对工作和事业,个人的困难是小事,是暂时的,而一个单位的事业是大事。作为所领导,要以发展山地事业为己任,要情系山地,胸怀宽广,要为大家谋福利;作为个人,要重视你所依存的集体的力量。有效的组织才能使个人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作为党员干部,也要有发展山地科学事业的强烈愿望,要在创新发展的事业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但凡有了理想和追求,要做出成绩,还需要更加严格的要求和更多的付出。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作为所长,要在工作中力求完美。换届后,我深感责任重大。今后,山地所的可持续发展,起点更高、目标更大,使命感和责任感更要高于上届。我将与全所职工一起,站在更高的层面上,齐心协力、加倍努力,肩负责任,发扬奉献精神,立志为全所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党委书记关晓岗发言摘要
  这次汶川地震是一场惨痛的大灾难,但是抗震救灾艰苦卓绝的斗争,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灾难逐渐离我们远去,时间渐渐流逝,这种精神如何弘扬,值得我们重视。山地所和山地科学的发展一定要有强力的精神动力源泉,来推动我所持续的拼搏奋进。抗震救灾精神虽然是在极端条件下的一种精神迸发,但对我们山地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对山地人精神会起到了一种提升作用。今后,我们推动工作、推动发展,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什么,我们要学习什么?对抗震救灾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凝练为6句话、24个字,3个部分:一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二是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三是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我理解第一部分内涵是讲团结,团结出力量,大团结出大力量;第二部分是面对大的困难艰险一定要坚韧,大难不倒,就能创造奇迹。平凡人也能创造伟大;第三部分是倡导对人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只要有这二个尊重,社会就会发展的又好又快,就会更加美好。
  我们管理岗位的党员怎样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我体会:一要带头保持志向远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有理想,有责任感。要永远铭记遇难同胞,要珍惜生命,带头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使每一个幸存的生命活得更有价值;特别是我们在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党员,责任很重,一定要立大志,带领全所职工坚持不懈地创世界一流山地研究所;二要自觉地在管理岗位上发挥先进性,将抗震救灾的精神转化到具体工作中,把高尚的精神转化为平凡实在的具体行为;三是除了我们自己带头,还要在管理中重视精神的作用,善于把握广大职工的精神需求,善于用精神的力量激励与鼓舞大家,来推动工作、推动发展。作为山地人,经历了抗震救灾艰苦斗争的磨砺,一定会牢记社会使命,不负国家责任,把山地所发展的更好更快,争取为国家山区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推动一流管理的实现
罗晓梅
  近日,机关支部组织党员到什邡红白镇考察,作为地震重灾区的红白镇,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已清理了废墟,开始了灾后重建。我们主要参观了镇政府办公和中心小学的板房,虽然板房的条件很简陋,但作为地方基层政府的标志——共产党党旗在板房上空飘扬,一切显得井井有条,政府各项职能的分工在公告牌上明确展示,表明了党的政治核心和有序的组织体系,也使灾区人民有了主心骨和依靠,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能凝聚在一起,依靠党的领导,有计划的实施灾后重建,越是在困难和非常时期,越是要靠精神的力量去强化组织管理,才能推动我们的工作,这正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最好体现。
  结合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机关是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就管理与如何提高管理者素质谈点感受:
我所的管理分三层次,可以用点线面形象概括:点,代表个人;线,代表部门;面,代表研究所。作为点就是每个职工,要立足本职,做好自己的分管工作,把点画圆;作为线也就是部门主管,要善于理顺关系,带领部门成员齐心协力完成工作任务,把线理顺;对于面就是所领导,重在战略制定和引领,以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全所的风向标,把面拓宽。只有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同心协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才能实现山地所的和谐奋进、创新发展。
  作为管理者,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政治素养,要鼓励学习和创新,不论资排辈。“老人”勇于向新人学习新技能,新人乐于向“老人”学习好方法;要敢于向新知识、新技能挑战;要善于学习兄弟院所的好经验。其次要培养创新意识,能够立足现实,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用系统论和方法论辨证地处理工作;要注重部门内部、部门间以及兄弟单位间的互动学习,以学习促新知,以新知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随着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深入推进和深入改革、加快创新的内在需求,研究所行政管理工作急需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标准。面对新的挑战,管理工作者应通过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工预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业务能力,跟上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有爱就有希望——什邡灾区观后感
张宇
  11月20日,我参加了所机关党支部组织的到地震重灾区什邡红白镇的参观活动。
5.12以来,我听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太多的震撼和太多的悲伤,这种举世罕见的灾难,可以让山河改观,人民生命和财产蒙受巨大损失,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是这一次可以亲身到那些发生这些灾难的地方,深入到那些承受了巨大苦难的人们中间,我会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一路上,我的心情很复杂,既期待又有些忐忑不安。但是,此次灾区之行带给我的却更多的是感动与振奋。
进入红白镇,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满目疮痍,而是一片片平整清理过的场地,已经规划好等待着人们建设新的家园;一排排整齐的活动板房,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办理公务;街上摆摊的、走动的人们表情都是平和的,如果不是他们身后那些待拆的危楼,你不会意识到这里曾经历了那么大的灾难。
  在板房学校里,孩子们正在安心上课,他们那样专注,纯净的眼神没有悲哀,只有对知识的渴望,操场上,几个小姑娘正在玩耍,她们对着我的镜头展现了最灿烂、最开心的笑容。
  此时,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大爱无疆,有爱就有希望。灾难发生时,那些最普通的人们表现出的爱心和奉献精神让人感动,那些舍身救学生的老师们,那些无偿拿出自己的货物救助灾民的私营企业主们;那些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灾区的普通百姓们;那些忘我工作,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的领导干部们。灾难发生后,党和国家在第一时间启动救灾机制,全国人民热情响应,给与灾区无私的帮助,充分体现了大爱无疆,而那些灾区群众心中有爱,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他们才能擦干眼泪,使灾区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那些孩子们的笑脸足以说明一切。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一名研究生教育干部,我此刻深深意识到肩负的责任。科学院的研究生队伍是研究所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不仅塑造着科学院的未来,也支撑着科学院的现在,他们也是我们国家科技振兴的重要后备力量,如何能够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研究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我感到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要围绕着为我所学科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在加强研究生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科研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所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学科交叉的不断发展,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了山地灾害、山地环境和山区发展等三大领域,涉及理学、工学和农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因此,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既使研究生培养工作在专业框架下进行,又与研究所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人教处应大力加强了研究生地学基础知识的培养。
同时,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教育,使研究生们全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吃苦耐劳教育、团结友爱教育和尊师敬老的教育,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这一片废墟告诉我们这里曾经遭到了怎样的破坏
 
如花的笑脸告诉我们有爱就有希望
 
对知识的渴望支撑起民族的未来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  激发科研管理热情
饶志友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惊世界,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夺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这在世界抗震救灾史上,创下了伟大的奇迹。
  通过学习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创新为民、科技救灾”及考察什邡县红白镇地震灾区,我深深地体会到:创新为民,科技救灾,是科技国家队的首要责任。而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构建一流的研究所,首先要以一流的管理为支撑点,以人文关怀,以管理创新促进科研管理。首先努力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不断总结工作、找差距、争取把自己的本质工作做的更完善。
  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凝聚各方力量,积极为山地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作为机关支部的党员应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凭时的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山地所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郑捷发言摘要
  2008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一年。回首2008,温总理在黑板上手书的“多难兴邦”4个字犹在眼前,久久盘旋,这一年,中国人民承受了太多:从年初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拉萨3.14事件,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南方各省的洪涝灾害,太多太多,让我们在面对灾害深感痛心的同时,也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积极向上的精神所激励;2008年,同时也是改革开发30周年,我们的祖国在这3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也正是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我们在灾害面前有信心、也有实力说不,走在地震重灾区红白镇的街道上,看到两旁的房屋基本都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大多只有底楼光秃秃的水泥地面,听着镇上人们的介绍,我们只能在脑子里想象这里曾经的幢幢建筑和人们安乐的生活,心中酸涩不已,但看着已经清理干净的街道,和学校里孩子的朗朗读书声,我们又感到了一种希望,灾区人民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准备重建家园,那是一种抹干眼泪之后,挺起胸膛,不抛弃、不放弃,打不折、压不跨的民族精神和对于明天会更好的希望,以及在党的领导下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的渴求!
  党中央发出号召,要解放思想,建立一个学习型的政党和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呼唤更多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而现在也正是科学院和我所三期创新的关键阶段,能够身在这样一个时代,身处这样一个科研单位,虽然我不在科研一线岗位,也不能做出可以振奋人心的科研成果,但作为一名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我依然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作为山地人的一种自豪,红白镇人民只是所有灾区人民的一个剪影,他们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限定中实现超越,那么,我们也一定不会落后,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科技的进步和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在日常工作中多思考、多总结,寻找最佳途径,工作再好一些;多学习技能、多学习先进技能,在学习中成长!
 
以抗震救灾精神为指引,做好本职工作
代 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指引和鼓舞我们青年要在政治理想和职业道路上保持远大的志向。
作为青年一代要勤于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好各种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习好前辈的宝贵经验。作为青年工作者要把这种精神凝成事业热情,保持远大的理想,从大处着眼,从研究所发展着眼,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设计,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服务建设“四个一流”的山地所。作为青年党员更加要在自己的岗位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把抗震救灾精神落实转化到自身工作中去,在日常事务管理中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参观地震灾区红白镇后的感想
  邵青 
  百年不遇5.12汶川大地震,波及范围巨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伤害。大灾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冒着随时发生的余震,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亲自指挥救援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布署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发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抗震救灾的初步胜利。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我们党中央和灾区人民心连心,我们党中央抗击灾害、战胜灾害的信心和能力。这次我们参观灾区什邡红白镇后,亲眼目睹了灾区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灾区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抗震自救,重建家园繁忙的景象。当我看到红白镇小学的学生带着微笑和调皮的眼神向我们招护时,从学生们的目光和表情中感觉到他们已克服了对地震的恐惧,调整好了心理状态,有了重建家园信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党中央的应急机制是多么的完善。虽然地震震跨了灾区人民的家园,但震不跨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完全相信灾区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有什么样的难关不能越过、什么样的灾难不能战胜!
 

 “抗震救灾精神”是实现“一流的管理”的强大动力

吴毅
  加强党性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觉悟和素质,发扬“5.12”抗震救灾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苦干实干,团结合作,遵循规律,同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工作的强大动力。
对本职工作及要求进行全面认识,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可取之处,加以改进和坚持;对本职工作进行规划,建立工作流程及规范,加强业务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实现高效工作。
 
考察什邡市红白镇心得体会
梅  雯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强度达11度,对10多个省市造成破坏。汶川大地震紧紧揪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人们关注震区每一个村落的灾情和震后的情况。
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天灾。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大批抢险救援队伍加紧抢修受损设施,各省区市医疗救护队伍全力救治伤员,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及社会各界组织大批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无数普通群众组成的志愿者大军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现场。后方群众捐款、捐物,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强大合力。面对地震考验,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什邡市红白镇是5.12特大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城镇之一,震后的情况如何呢?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带这这个问题,2008年11月20日机关党支部按照本支部设计的活动方案,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到什邡市红白镇考察。一路上我们看到经历了大地震的红白镇,显得那么的凄凉,路面七翘八拱,房子东倒西歪。在镇政府办公的板房前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面对特大地震灾害,我们看到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和对口联建的城市北京市一起为灾区人民搭建了帐篷和板房,安置了受灾群众以及10万元过冬物资。并在板房里建起了学校,孩子们已经重新回到了课堂上课,在孩子们的脸上已基本上看不到地震灾害造成的恐惧。灾区的党员干部在灾难面前没有到下,临危不乱,全面开展自救互救。并带领群众抓紧恢复生产、重建家圆,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汶川大地震,留下了永久的伤痛;抗震救灾斗争,铸就了永恒的精神。虽然地震灾害对我国造成很严重破坏,但我们要学会坚强,要更加认真负责地做好我们的本质工作。作为管理人员,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扬抗震精神,搞好本职工作
张龙平
  这次5·12汶川大地震,虽然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但是也锤炼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人民,使抗震精神得以发扬。
一、我们要紧密团结在所党委、所领导的周围,努力搞好本职工作。
二、在思想上,要加强学习,树立远大的目标,定好人生坐标,在工作中发挥自我。
三、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大家与小家的关系,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好。
 
个人唯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马雅阁
  灾难无情人有情。面对灾难,个人是渺小的,唯有从集体、国家中汲取力量才能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512地震发生后,我所开展的系列科技救灾行动,生动体现了山地所以国家需求为己任、肩负神圣使命感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国家山地灾害科技队的重要作用;在所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共度难关,不仅战胜了灾难,还为科技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提供工作能力,一方面要坚守岗位,忠于职守,要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善于开阔思路,提高视野,转换角度,能够从不同维度观察和思考。同时,还要处处留心、善于积累,善于向身边人学习。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99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