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室简介:
西藏生态环境与发展研究室以高山环境演变与调控为总体目标,围绕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高原隆升、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三大背景下的高原高山环境、高原高山水文、高原高山生态、高原生态经济研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高原高寒区域环境演变、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单元。
2.学科定位:
以高原山地学为统领,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生态安全屏障理论为指导,重点发展高原山地环境学、高原生态经济学、高原山地水文学、高原山地生态学等学科的建设。
3.主要研究方向:
1)高原山地学与生态安全屏障
#高寒生态系统屏障功能关键阈值
#高原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时空尺度效应
2)高寒生物与高原环境调控
#高寒物种对极端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性
#高原环境演变信息的生物反演方法与技术
3)冻融侵蚀作用与高原环境演变
#冻融侵蚀作用的特征与机制
#冻融侵蚀作用的生态、环境效应
4)高原水文与水资源调控
#高原水资源、水环境变化及其影响机制
#高原典型流域水循环过程
5)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寒脆弱环境下人地关系结构、功能与地域系统的优化
#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与系统调控
4.主要学术成就:
1)提出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理论体系,编制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9年2月18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该规划。
2)建立了主要草地类型信息提取的新方法及草地退化遥感评价模型,首次提出了毒草识别关键技术,构建了西藏退化草地评价理论与方法。
3)提出了冻融侵蚀区界定方法和冻融侵蚀强度分级评价指标体系。
4)开展了西藏高原高寒环境条件下生态敏感度、稳定度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揭示了生态环境脆弱度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
5)揭示了西藏高原人口负荷与生态承载的互动过程,建立了基于“稳定发展与波动态势”的高原生态承载力模型,模拟了西藏高原的资源利用方式、人口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粮食安全,揭示了高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
6)获得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共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7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篇,CSCD收录论文78篇。
5.科研队伍:
逐步形成3–4个学科组和大约10-20人左右的稳定西藏研究科研团队。根据研究方向与学科发展,有选择地引进人才;利用现有的合作渠道,吸纳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层次流动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