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室概况
  研究室概况
  
  1、学科方向
  本室针对长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泥沙输移和流域产沙的特殊性,利用泥沙示踪、模拟试验、野外监测和3S技术与手段,开展长江上游地区,特别是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和金沙江中上游地区侵蚀产沙机理的研究,确切评价长江上游侵蚀产沙现状,并预警预报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探索侵蚀逆境下生态修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2、发展战略
  逐步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的国际交流中心、国家水土流失信息与重大技术理论支撑重要单元、区域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技术研发基地。
  3、人员构成
  研究室共有9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2人, 行政秘书1人。
   
 
  
 重点研究领域
  重点研究领域
  
  1、土壤侵蚀与流域产沙动态监测新技术 
  建立并发展核素、元素示踪、人工降雨模拟实验的科学方法,研制、引进先进的国内外实验观测设备,为揭示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率定、验证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结合传统的定位观测、遥感信息解译和GIS技术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和动态信息平台,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和决策依据。
|  | 
| 基于湖库沉积剖面Cs137变化的流域表层侵蚀速率评价 | 
  2、土壤侵蚀动力学机制与预测预报模型
  以土壤侵蚀预报为核心,重点开展陡坡侵蚀过程研究。从坡面、流域、区域三种尺度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土壤侵蚀因子分布特征、作用原理、演变规律;探索蓄满产流条件下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研发基于物理过程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  | 
| 土壤结皮的显微结构特征 | 
|  |  | 
| 嘉陵江近期泥沙变化 |   坡面侵蚀过程研究 | 
 
  3、水土保持效应分析及其评价理论
  开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理论、土壤容许流失量和生态适宜流失量的研究;建立水土流失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研究全球变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与区域侵蚀产沙响应机制。 
  
 
  4、脆弱生态区与受损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关键技术
  以元谟站为依托,结合沟谷崩塌侵蚀发育发生过程研究,开展沟谷侵蚀防治、节水、调水和保土技术体系的研发;研究工矿企业弃碴(土)、弃地的复垦技术,探索受损生态系统的快速修复技术和方法。
|  |  | 
| 地下地膜截水墙造林技术 | 香根草生物篱地埂 | 
|   | 
|   引种的红象牙芒果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1、已形成的学科特色与优势
  本室在侵蚀核素示踪、侵蚀微观机理、塘库泥沙信息反演与流域侵蚀环境演变、耕作侵蚀、遥感水土流失调查、极端环境下(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技术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理论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领先优势。
  2、曾承担的科研任务情况
  自1988年建室以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8项,地方项目21项。
   3、科研成果
  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 收录46篇,EI收录18篇, ISTP会议论文12篇;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项目2项。提出生产实用技术3项。
  4、在研项目
  目前我室承担国家973项目课题4项,其中,我室主持的课题2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1项为重点基金;国际合作项目2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1项;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项目2项;负责的省部委委托项目8项。
  
  
 科研基础设施
  科研基础设施
  
  
 
| 
|   1、野外定位观测设施   本室依托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和元谋水土保持生态试验站开展坡面侵蚀和小流域产沙机理长期定位观测实验研究,另外依托课题项目在三峡库区、雅砻江、金沙江中下游、澜沧江和怒江地区实施坡面土壤侵蚀定位观测。 |  |  
| 元谟站气象观测系统 |  | 
| 
|   2、测试仪器   N型高纯锗伽玛探测系统   OLYMPUS偏光显微镜及图像处理系统   中子水分仪   分析天平(1/1000) |  |  
| 高纯锗伽玛探测系统 |  | 
| 
|   3、野外流动探测与样品采集设备   人工移动降雨系统   高精度GPS   Eijkelkamp 原装土壤样半自动采集系统   Eijkelkamp 湖库泥沙采集系统   长城皮卡车 |  |  
| 人工移动降雨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