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科学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英文名称:Key Laboratory of Mountain Surface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Regul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实验室代码:2013DP173223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学科与学位点: 

 

    实验室概况 

  该重点实验室是成都山地所在环境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由5个研究团队(山地水文与生态、土壤环境、水土保持、西藏生态环境与发展、植物生理生态)、4个野外观测站(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站、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西藏申扎高原高寒草原观测试验站)和室内实验室(综合测试中心和理化分析、植物生理、环境微生物专业实验室)等组成。 

  现有固定工作人员67人,其中科研人员58人(其中,研究员15人)、实验监测技术人员8人、管理人员1人。拥有自然地理学和土壤学2个博士点;自然地理学、土壤学和环境工程3个硕士点,1个自然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读博士、硕士92人。 

  实验室定位与科学目标 

  实验室定位:应用基础研究 

  实验室科学目标:面向山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以山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山地环境的脆弱性、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全球变化背景下山地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等重大科学问题,以山地水土和CNP等物质循环和迁移为核心,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山地表生过程与机理,提出山地环境保育与生态调控对策,为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方向 

  1、山地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 

  高原和山地典型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种群生态过程,山地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过程,林草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形成机制,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及其模拟,变化环境下的典型山地生态系统群落演替与模拟,林草生态系统的水-碳-氮循环。 

  2、山区径流形成与侵蚀过程: 

  坡面尺度生态水文学机制和坡面土壤侵蚀动力学机制;水循环与土壤侵蚀耦合机理与尺度效应;坡面-小流域-区域侵蚀产沙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揭示气候变化和土地覆被变化下的山区河流径流形成机制,评价长江上游侵蚀产沙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山区生态屏障建设、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和山区发展等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山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山地生态系统CNP循环过程和水土流失中的NP迁移转化过程及驱动机理研究,山地不同带谱中的CNP循环与空间变异规律,研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并耦合流域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与水文模型,揭示水--气界面过程和生物过程相关联的元素迁移转化机制。为山地农林生态健康发展、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提出农业与环境协调的坡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保障西南河流水环境安全、长江上游坡地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4、山地植被生态与功能元素分子生物学: 

  胁迫环境下植物的抗逆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功能与基因调控机理,植物生理代谢与其生长发育和生态适应的关系;环境与生态系统脆弱性,植被恢复过程中环境变化、物种来源、物种适应以及种间关系,探讨植被重建中驱动种的作用与选择原则;环境与人工林生态系统,通过研究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生物量的累积和分配以及能量的吸收、固定和转化效率等,进而阐明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理与关键过程。 

  5、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调控 

  高寒或高山物种对环境变化(温度、降水、N沉降)的生理生态学响应与指示作用;山地生态系统屏障功能健康阈值、尺度效应和价值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山区典型生态系统退化修复和功能提升优化模式,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技术和生态功能优化的综合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山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实验室组织管理体系 

   

  学术委员会 主任:傅伯杰院士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世荣研究员  丁永健研究员

  实验室主任: 王根绪 研究员

  实验室副主任:朱  波 研究员

  王小丹 研究员

  张  胜 研究员

  朱万泽 研究员

  学术秘书:王小国 副研究员

  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成都山地所,邮编:610041 

  联系人:朱万泽,王小国 

  联系电话:028-85233420028-85238814 

  E-mail:  wzzhu@imde.ac.cn xgwang@imde.ac.cn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