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发展研究中心
山区发展研究中心
山区发展研究中心 一、中心简介 山区发展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Mountain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AS)主要面向山区,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服务国家山区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以解决山区可持续发展关键科学问题,创新山区发展思想与技术,构建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宗旨,为国家山区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与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实体。中心始建于1965年,由山地所最早成立的四个研究室之一—经济地理研究室,以及后来的区域地理研究室、山地地理研究室、山区发展研究室而来发展而来,2009年正式更名为山区发展中心。 中心现有在职职工21人,包括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8人,其中16人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博士(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硕士(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工程、土壤学)研究生培养资格。现有博士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十年累计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含联合培养)。目前有在读博士16人,硕士20人,在站博士后2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心研究方向和领域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以五个学科组为基础的山区发展学科体系,包括山区承载力与国土规划学科组、山区流域生态与管理学科组、山区环境与发展适应学科组、山区地缘经济与发展战略学科组、山地旅游与景观规划学科组。在发展学科的同时,中心也积极参加和服务国家山区发展与建设,尤其在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地震灾后重建,以及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生态保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领域 (1)山区承载力与国土规划学科组:重点开展山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山区聚落可持续发展、山区国土空间规划、山区国土功能优化调控研究,服务于山区协调发展,保障山区可持续性。 (2)山区环境与发展适应学科组:重点开展山区环境变化与山区社会福祉、生产力转型、生计适应三个领域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研究。探索我国山区生产力适配、居民福利、可持续生计的适应类型、适应过程、适应空间和适应机理,为可持续山区提供科学依据。 (3)山区流域生态与管理学科组:重点开展山区人地关系机制,以及山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生计,山区绿色经济与清洁流域,山区流域自然灾害风险与气候变化适应等方面研究,构建山区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技术体系。 (4)山区地缘经济与发展战略学科组:以我国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山区为重点,研究山区地域经济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内外联系及其发展过程,探索山区地域经济发展方向与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山区地域经济与持续发展战略途径及其对策,构建并完善我国山区地域经济与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5)山地旅游与景观规划学科组:以西南山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山地旅游作为推动山区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工具,研究山地旅游发生发展机理过程及其形态特征,科学评估山地旅游作用和效用,探索山地旅游学的学科框架,以及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理论上为创建中国特色的山地旅游学奠定开创性的基础,实践上为我国山地旅游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和科技支撑。 三、科研平台 1、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 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隶属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承建并运行,站址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梨树村,地理位置108°30′E,30°45′N,海拔265m。万州站以站部和典型小流域为主要监测区,建立了地块-坡面-集水区-小流域-中流域的生态水文监测系统。 万州重点站监测布局 站部坡面监测与实验系统 典型小流域监测系统 (1)监测目标及内容 主要监测三峡工程建设、运行期间,城镇化发展与移民、农户生计改变下库区中部、近库岸流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动态变化,构建多尺度连续监测数据库,为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环境维护、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监测数据和有效的管理对策。 万州站野外监测系统包括站部径流场和典型小流域两个单元,并在长江一级支流五桥河流域建设了由坡地径流小区-自然坡面-支沟-小流域-入库河流的多尺度监测网络,旨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开展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监测,揭示泥沙、养分流失尺度效应。 定位监测气候、生态水文要素(径流、泥沙、养分)和土壤水分、降水特征等,为坡地土-水-植物界面过程的生态水文过程与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跟踪监测小流域内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揭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流域生态过程耦合关系; 动态监测流域的土地利用与生产力变化,为三峡库区小流域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2)科研定位及内容 立足三峡库区,面向长江上游,重点开展库区流域水文与水环境变化研究、流域生态系统与地表过程研究、流域人地关系与调控研究,为三峡工程及库区生态与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为山区可持续发展及山地科学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基础研究主要包括: l 库区生态与环境变化监测与评估; l 库区移民迁建、产业重构对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 l 农户生计与生态变化过程研究; l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 流域管理及实用技术主要包括: l 库区国土功能空间优化及人地关系协调规划; l 库区高效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 l 农田施肥管理技术和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l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试验示范; l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示范。 近年来,万州站依托监测、实验和示范平台,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部委专项等科研项目20余项。主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峡库区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与调控机制研究”、“坡地边沟水土保持机理研究”、“基于水蚀过程的土壤可蚀性研究”;三峡后续工作科研项目“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生态效益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研究”;环保部专项“成渝城市群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及评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环境保育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科技部科技开发项目“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工程的研究与示范”;西部之光项目“三峡库区名特优新林果繁育及SOP研究”、“三峡库区稻田氮磷高效利用与流失阻控技术”;重庆市重点科技项目“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工程的试验与示范研究”、“三峡库区荒溪治理模式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等。 (3)台站设施 万州重点站建有坡耕地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小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监测系统、气象观测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系统和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包括综合实验楼、样品理化分析室、坡耕地/坡台地径流小区、自动化降雨大厅、自然坡面径流观测场、支沟测流堰、小流域水文站等基础设施,拥有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自动采样器、人工降雨机、自记水位仪、分光光度计、土壤团聚体自动分析仪、土壤剪切仪等监测和实验设备。 2、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宝兴县人民政府科技合作创新基地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宝兴县人民政府科技合作创新基地由宝兴县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合作共建,主要由山区发展中心负责承建。该院地合作基地针对宝兴县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以及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国土规划、农村经济发展、山区资源发展、山地灾害防治、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人才培养、科学调查与监测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科技合作创新基地
科研创新基地研究框架 四、重点研究项目 近十年来,山区发展中心承担科学项目(课题)80余项,其中部分重点研究项目包括: l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典型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特征、效应及其调控 l 中科院学部咨询项目:我国中西部典型山区发展战略问题与对策研究 l 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西南山区情势与资源环境安全战略研究 l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重大项目:汶川地震四川省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l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重大项目:芦山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l 省发改委重大项目:四川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报告)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镇化与山区劳动力转移时空过程与对策研究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峡库区农村聚落重构经济最佳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研究 l 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西南典型山区聚落宜居性与聚落重构研究 l 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长江流域自然保护与洪水控制”专题-“长江上游生态功能评估与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 l 中国-挪威国际合作项目:四川省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行动计划 l 环保部重大专项:全国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成渝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及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l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四川省易灾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灾战略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峡库区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与调控机制研究 l 国家公关项目:攀西地区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与示范 l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出口玫瑰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l 十二五院方向性项目:中国西南山区特色农业资源及产业化开发研究 l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环境保育技术试验示范研究 l 科技部科技开发项目: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工程的研究与示范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南山区旅游可进入性度量模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l 四川省世界遗产办专项: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监测体系研究 l 四川省旅游局专项: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l 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中国山区发展报告 l 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气候变化影响下喜马拉雅地区山地地表过程与区域适应对策前期研究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地城市工业系统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地域政策效应 l 973-专题:江河源区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适应对策研究 l 973-专题: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与适应研究 l 973-专题:长江黄河源区冰冻圈变化对草地生态和畜牧业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研究 l 科技支撑课题:多年冻土区退化草地恢复技术与试验示范 五、科研成果 近年来,山区发展中心承担科学项目(课题)8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多篇,EI论文39篇,出版各类专著16部。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次,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其余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次。 围绕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山区承载力与国土规划、山区城镇与聚落、山地流域生态与管理、山地旅游与景观规划、山区可持续评价、山区地缘经济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l 对西南山区的重点地区开展综合开发与协调发展研究,探讨山区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空间功能区划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山区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建立山区生物资源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系统理论和技术体系。
“4.20芦山地震”资源环境评价技术体系 l 在山区聚落生态与宜居性评价、山区聚落生计与劳动就业、山区聚落公共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方面取得大量理论和应用研究。探索山区生产力适配、居民福利、可持续生计的策略,为可持续山区提供科学依据。
山区聚落分布梯度及生计资本敏感性研究 l 在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对产业区划系统方法、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山区多元系统论和山区持续性辨识方法学的推动;研究山区地域经济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过程,探索山区经济发展方向与生产力总体布局。 山区产业开发与管理 l 山区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流域综合管理模式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方面取得大量理论成果,并为山区小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定向提升、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建以及绿色清洁发展提供综合调控对策和技术支持。 长江上游生态服务价值评估软件系统(ESAS) l 山地旅游与景观规划可以对地方旅游业,包括资源评价研究和旅游产品开发,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品牌建设(世界遗产保护),中心的山地旅游研究是引领地方旅游业发展,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山区发展中心科研成果及奖励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