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在云南丽江召开
5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主办,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承办的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在云南丽江召开。 此次年会以“山区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方式开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应邀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陈发虎应邀出席并作特邀报告,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邓伟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丁永建研究员、王世金研究员,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何大明教授、田立德教授、刘时银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研究员、岳跃民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任平教授,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税伟教授以及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王世金研究员、邓伟教授、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陈宁生研究员、熊东红研究员、赵伟研究员分别主持。 会议围绕“气候变化与山地地域系统演变、山地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现代交通网络体系下的山区人地关系演变、山区绿色发展与乡村空间重构、山区冰雪资源开发利用与冰雪经济、山区地域综合研究的理论、方法创新以及山区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治理与政策工具”七个议题开展了研讨和交流。 陈宁生研究员代表崔鹏院士致辞,崔院士指出,山地分会作为中国地理学会特色明显、成立较早的分会,在山地学科建设、研究人才培养、公民科学素养提高及服务国家山地减灾与山地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拓宽山地科学研究视野,找到破解山区高质量发展的钥匙。邓伟教授在致辞中总结了山地分会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感谢诸位专家领导长期以来对山地分会的关心与支持,希望山地分会在新一届委员会的带领下迈向新的高度。 特邀报告阶段,秦大河院士作了题为“气候变化科学的新进展”的特邀报告,介绍了IPCC的发展历史及IPCC AR6最新成果,阐述了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气候变化分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陈发虎院士作了题为“青藏高原碳中和贡献示范区建设讨论”的特邀报告,讨论了全球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比对了各国的应对策略和路径,并聚焦我国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以青藏高原碳中和贡献为案例,举证了青藏高原作为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碳中和过程中的巨大潜力,阐述了青藏高原碳中和率先达标示范研究的整体框架。何大明教授作了题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跨境水安全风险及对策”的特邀报告,从流域跨境水安全研究背景、流域主要跨境水安全风险和流域水安全风险管控对策三个方面,对跨境水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刻地阐述,并指出跨境水安全涉及到亚洲许多国家的水利益和地缘风险。丁永健研究员作了题为“冰冻圈水文研究若干问题”的特邀报告,强调了山地水循环和山区降水的重要性,明晰了冰冻圈融水的“拐点”问题,揭示了冰冻圈的水文调节作用。邓伟教授作了题为“面向新时代的山地科学的创新发展”的特邀报告,强调了山地是最具生态活力的空间,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动性”,并指出了山地科学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呼吁山地科学发展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研究员、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明庆忠教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魏云杰教授、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税伟教授、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陈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岳跃民研究员、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王世金研究员、车彦军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任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方克艳教授,以及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张少尧博士等11位专家学者针对社会生态视角下的西南喀斯特山区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玉龙雪山山地旅游发展研究、新疆南疆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云南喀斯特天坑生物多样性与植物群落构建机制、中亚河流变化的生态和社会影响、城乡人口流动驱动的区域植被恢复固碳效应、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的制度缺失与补偿机制、树轮记录的东南地区气候变化历史、藏东南地区米堆冰川快速变化诱发光谢错冰湖溃决以及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自然交互性识别与分异解析等内容作了报告。会议还举办了研究生论坛,共有14名研究生作报告交流。 15日,会议组织与会人员赴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玉龙雪山站)气象、冰川观测场和白水河冰川径流观测场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在站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作为依托单位,为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在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山地科学研究、开展推优等方面提供平台和条件,也为本次年会提供了大力支持。 会议现场 秦大河院士作特邀报告 陈发虎院士作特邀报告 何大明研究员作特邀报告 丁永建研究员作特邀报告 邓伟教授作特邀报告 王世金、陈宁生、熊东红和赵伟研究员分阶段主持会议 研究生论坛 优秀研究生报告颁奖 实地考察玉龙雪山站 会议合影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