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山地自然灾害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举行第四期“求真”学术沙龙

时间:2025-04-18   文章编辑:   文本大小:【 |  | 】  【打印

    在科学研究的征途中,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始终是科研人员不变的信念与追求。4月16日下午,山地自然灾害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举办第四期“求真”学术沙龙,邀请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苏哲研究员和成都山地所杨安娜博士生、曾洵博士后围绕极端气候背景下的灾害应对、水系重组机制及洪水事件溯源等方向展开交流。谭锡斌研究员主持沙龙。

    苏哲研究员以“极端天气常态化下的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应对”为题,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的现状,系统介绍了面向实际需求的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路径,深入剖析了当前评估机制中的关键瓶颈与创新方向。苏哲研究员强调,灾害科学研究不仅要注重技术前沿,更要面向社会应用,切实提升国家在灾害应对方面的韧性与能力。

    杨安娜博士生围绕“雅鲁藏布江中游全新世溃决洪水的潜在来源”,分享了其在青藏高原河流地貌演化与极端洪水事件研究中的阶段性成果。她结合地貌证据与沉积记录,提出末次冰盛期支流冰川及其冰碛物对干流的阻塞可能构成该区域重要的古堰塞机制。同时指出,全新世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滑坡-堰塞事件频率显著增加,而区域水文气候条件的强烈波动,是中下游滑坡堰塞事件发生的重要驱动力。这些研究为重建该区域古洪水过程、认识其灾害风险积累机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曾洵博士后以“秦岭分水岭迁移及其对渭河地堑裂谷演化的水系重组启示”为题作了精彩报告。报告基于χ-plot图与Gilbert分水岭稳定性指标,结合宇宙成因核素Be测定的流域侵蚀速率,定量估算了秦岭主要分水岭的迁移速率。通过风口地貌、反向支流分布、风口附近的全新世沉积物以及地貌数值模拟结果,曾洵博士识别出两次发生于地堑边界正断层附近的河流袭夺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反映出渭河地堑沉降与秦岭隆起共同作用下的水系重组过程,也表明在袭夺发生之前,鄂尔多斯南缘的部分古河流可能曾向南穿越秦岭流入四川盆地。这一发现对于理解黄河中游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人员围绕极端气候背景下灾害应对、水文地貌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地貌与构造互馈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碰撞频繁,进一步彰显了“求真”沙龙在激发学术灵感、拓展研究视野方面的重要作用。

    “求真”学术沙龙作为山地自然灾害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打造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始终坚持“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的理念,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务实的学术环境,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区域发展挑战,持续开展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