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每日经济新闻】山地城镇化陷“四大误区” 城市需先找准定位
在城镇化不断提速的当下,山地经济作为山地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抓手,其科学发展路径应是什么? 12月11日~12日,在山地城市攀枝花举行的 “第三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上,专家学者就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 总体而言,我国山地城镇经济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也较低端。在逐渐提高的城镇化比例背后,已出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论坛上,攀枝花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双华以深切型山地城市为例,总结出山地建设的 “四大误区”:注重当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生态效益;简单套用低山丘空间布局模式;简单处理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照搬平原基础设施标准和模式。其指出,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考核体制下,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当前经济效应,往往容易忽略长期的生态效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效益。 一些观点认为,在发展山地经济时,环境破坏后还可再修复。多位专家强调,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尤其以深切型山地为代表。对于深切型山地城市来讲,农业保护与城市拓展,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复杂,城市化的复杂要求与有限的土地容量的矛盾尤为突出,如何在稀缺的土地内解决不同产业对于用地的要求,又如何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不损害生态环境,均是需要深思的地方。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69.5%,探究山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合理理解山地城镇化功能、格局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本次论坛上,“确定合理开发度”成为了山地城镇化的关键词。在多位学者共同看来,发展山地经济不能盲目地追求 “工业上山”、扩大人口规模,而是首先需要确立“开发度”。 “山区生态多样且脆弱,在脆弱的地区构建山地城镇一定要确定它的合理开发度。”中科院院士、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兼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主任崔鹏指出。 如何理解山区开发的 “合理度”?“首要问题在于山地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说。 樊杰以神农架地区为例指出,根据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强度需要控制至最小值,而不能谋求就地找园区、就地城镇化,“它 (神农架)所谓的城镇化,会以更大风险为代价。没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还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从根本上就出现了偏差。” 2011年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其主体功能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多山地区,四川省已开始在“主体功能定位”上作出新尝试。目前,四川省对于尚未审批或正在编制的城市规划进行重新审批,提出了七条要求,首当其冲就是正确的定位。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