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中国气象报】管理风险才能保证安全

时间:2016-06-28   文章编辑: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敬涛   文本大小:【 |  | 】  【打印

  “所有人都知道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但预防只得到很少的奖赏。”著名的风险管理理论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中写道。但不能因为“很少的奖赏”,而不重视预防的重要性。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使人口和资产财富高度集中,建筑物,油、气、水、电等生命线工程密集,加大了城市病的风险。如何预见风险,主动保障,使各类突发事件对城市造成的影响最小化?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智慧城市首先是一个安全健康的城市。”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苏国锋说,“应该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支撑,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宽带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感知城市运行,分析城市时空与人类耦合关系,深度挖掘城市安全健康运行规律,构建融城市安全运行感知、预测预警、智能管控和辅助决策支持为一体的智慧安全城市。”

  近些年,城市洪涝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与此相关的研究和管理方法已引起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也成为城市灾害风险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以上海为例,其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三面环水,黄浦江、苏州河穿城而过。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上海容易遭受洪涝灾害,而未来气候变化与快速城市化将使上海成为洪涝灾害风险加速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温家洪表示,应该进一步了解上海城市的洪水风险,特别是洪水巨灾的影响;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将降低洪水风险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综合实施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融合降低灾害风险举措与气候变化适应举措,针对不同的洪水风险类型需要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成本及效益;提高人们对洪水灾害的风险意识,真正从危机应急管理转向风险管理。

  “对于所有城市而言,风险管理一定要提前。”温家洪说。

  针对城市生态安全问题,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2016年,我国先后启动两批共30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本质是谋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发展模式与综合治理模式,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与综合治水规划之中,构建良性的水循环体系,而非碎片化的人造景观。”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晓陶表示,“道法自然,就是按规律办事,在发展中既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也要遵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天人合一就是要保护、利用以至增强自然的力量,以综合治理手段形成人与自然间的合力,在流域、城市、社区三重尺度上统筹考虑防洪排水治涝、径流污染防治、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走出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符合自身国情水情的综合治水之路。” 除了大众理解的“城市”外,山区城镇所面临的灾害风险也不容忽视。

  据初步统计,仅中国西部山区有1000个以上的城镇坐落在多条泥石流的联合堆积扇上。在局地性暴雨激发下,可能同时暴发泥石流;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暴发频繁。比如,云南昆明东川城区位于6条泥石流沟的联合堆积扇上,曾多次遭受泥石流的危害。

  “大量灾害给了我们很多的警示。无论是在山坡地还是河谷地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确保山区溪流行洪空间,把防洪减灾需求作为河谷地开发和城镇建设的限制条件;加强灾害勘察与风险分析,把防灾规划融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同步规划,优先实施;提高山地城镇灾害防治标准,建立完善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巨灾应对机制。”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说。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5月13日)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99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