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新华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推进顺利 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稳定向好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吴晶晶、王茜)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除南北极之外地球上最洁净的环境本底区。为保护好这一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国务院2009年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 现在工程实施进度和效果如何?西藏生态系统是否稳定?部分高寒区的环境退化是否得到遏制?在国务院新闻办2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发布《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规划主要工程推进顺利,初步构建起了西藏生态工程的主体框架,部分重点工程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西藏生态系统整体稳定,工程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所提升,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稳定向好。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介绍,中科院团队历时3年,考察了10余个主要工程区,建立了3个生态样带和20多个观测样地,采集了约1300个点的样本,分析了1990年以来3期遥感数据,研究了西藏近2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包括以下6个方面: ——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近20年来,高原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比例66.5%,生态系统结构改善。 ——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典型观测区的统计结果表明,灾害性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 ——退牧还草促进了草地恢复,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工程区内植被覆盖度比工程区外高9.9%至22.5%,平均提高16.9%。 ——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型清洁能源使用率达65.6%,减轻了对林草生态系统的破坏。 ——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9%。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受保护湿地面积430.8万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的65.98%。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增加显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一是生态系统水源调节作用波动中提升,工程实施前后相比增加了2.65%,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稳定保持;二是生态系统防风固沙作用开始发挥,主要风沙区沙化强度减弱;三是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2.56%,固碳功能稳中有升。 “目前,西藏高原水、气、土壤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雅鲁藏布江、纳木错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Ⅰ或Ⅱ类水域标准。拉萨市等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在90%以上。全区森林、草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得到了有效保护,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西藏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汪海洲说。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