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西藏网】青藏高原研究专家齐聚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崔鹏在作报告 青藏高原与福建泉州,一个在西南边陲,一个在东南沿海,虽然山高水远,气候迥异,却因为一个“流行词”而建立起了联系,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关键词就是“一带一路”: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核心区,其中泉州更是中国与海外通商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起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众多,它正在与福州、漳州、广州、北海、蓬莱、扬州、宁波、南京等城市携手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则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南亚大通道的设想,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还提出了“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的设想。 “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横跨亚欧非大陆,优先发展领域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涉及铁路、公路、水利、电力、油气管线、矿产、海运、航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的投资与建设。但“一带一路”陆路穿越的欧亚大陆中、高山区大多地质构造活跃,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分异明显,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冰雪、干旱等灾害的活跃区,尤以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寒山区跨境特大自然灾害危害最为严重。 12月28日,在福建泉州举行的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及其防控”的主题报告。崔鹏在报告中提出,高山区多为年轻山系,构造活跃、强震多发,为山地灾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条件;季风气候区丰沛的降雨和冰雪消融为山地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高落差、大坡降的地形又为山地灾害发育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条件。青藏高原及周边中高山区就具备了类似的孕灾环境。此外,近年来全球变暖趋势明显,高山区又对变暖更为敏感,升温导致冰雪消融加剧,增加山地灾害水源供给,温度升高也导致冻土结构易于破坏,为山地灾害提供物源或直接成灾。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雪崩、堰塞湖、冰湖溃决等自然灾害都可能威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针对这些情况,崔鹏院士提出,线性工程必须注重灾害勘察与评估,强化选线设计阶段的避灾设计,妥善处置桥梁等构筑物与灾害的关系,同时注重运营安全,加强道路灾害监测预警;在全流域配置防治措施,限制泥石流形成与发展,减轻破坏能力,形成小流域山地灾害综合治理技术;采取抗滑桩、锚杆锚索、排水泵、排水管、削坡减载等措施防治滑坡崩塌;与相关国际机构开展合作,探索协调、联动、高效的多边国际防灾减灾合作机制。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举办,以“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及‘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该学术年会已经成为青藏高原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分享、交流研究技术和成果的重要平台。(中国西藏网文/苏文彦)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99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