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科学院院刊】“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研究计划
“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环境差异大,灾害类型多样(如地震、地质灾害、洪旱灾害和海洋灾害等)、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而且沿线国家多数经济欠发达,抗灾能力弱,频繁发生的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减灾需求非常迫切。科学的防灾减灾是沿线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各国间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大量的公路、铁路、油气管线、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着严重的灾害风险。大部分沿线国家减灾力量薄弱,现有防灾减灾技术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减灾需求,减灾需求迫切。 2016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批准设立“‘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崔鹏院士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旨在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减灾优势的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构建沿线国家自然灾害孕灾背景与灾害基础信息平台,系统开展自然灾害科学研究与防灾减灾技术研发,解决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防灾减灾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的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沿线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提供科学支撑和基础保障。 为明确“一带一路”减灾关键科学问题和重要合作研究内容、制定路线图,项目组在 2016 年组织和举办了一系列高级别研讨会,包括:第560 次香山会议(6 位院士、40 余位科研院校及大型国企专家出席)和院士咨询会议(7 位院士、20 余位各领域专家出席)。依据研讨成果,崔鹏院士提交了“加强‘一带一路’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研究”的院士建议,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批示;同时项目组向科技部、中国科协汇报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充分认可和积极回应。 2016年,项目组主动对接现有国际研究平台/计划(如国际科学理事会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联合国减灾署、国际山地中心),扩大项目国际影响力。12月本计划被 IRDR 正式列入“旗舰项目”并向全球宣传,初步实现了“与国际计划接轨,落实区域灾害风险研究计划”的战略意图。同时,中意联合实验室的发展也得到实质性的推动,目前联合实验室第二期建设方案(2016—2018 年)获得意大利政府批准支持,并得到每年5 万欧元的资助用于双方人员交流。标志着该项目筹建的“‘一带一路’减灾科学联盟”跨出了坚实的步伐。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先行区和重中之重。2016 年,项目组本着主动“走出去”的战略,由崔鹏院士带队,广泛访问了巴基斯坦重要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深入讨论共同开展以自然灾害防治为核心的地球科学系统研究,探询建立“中巴地球科学中心”的可行性。项目组陈晓清团队与巴基斯坦科学家组成联合研究队伍,考察“中巴经济走廊”的自然灾害,解决了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减灾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一带一路”先行先试工程——“中巴经济走廊”提供安全保障和资源环境支撑。王东晓团队构建了斯里兰卡周边海洋气象数值预报平台,有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减灾,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赏。晨曦团队与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合作,对高风险的萨雷兹堰塞湖进行联合考察,制定了监测方案,为解决当地安全威胁提供科技支撑。 首席科学家专访 崔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减灾能力难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安全保障需求,减灾工作成为当地的头等大事。本项目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灾科技机构与科技人员,创新国际减灾合作机制,以“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自然灾害防治与工程减灾为主线,推动沿线国家自然灾害背景数据调查、进行典型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泥石流、滑坡、冰湖溃决、冰崩、热带气旋、风暴潮等)形成机理、风险分析、减灾关键技术的合作研究,建立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培养相关国家减灾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整体提升沿线国家当地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服务沿线重大工程安全、国家和民众减灾的需求。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在联合国综合减灾计划框架下与“一带一路”国家协同进行科学研究,建立长期的研究合作平台,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进而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了交通、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 (《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