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四川农村日报】如何科学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盐亭传授好办法:严控“壤中流”

时间:2018-11-19   文章编辑:四川农村日报   文本大小:【 |  | 】  【打印

    本报讯 (记者 吴平)11月13日,“四川省种植业面源污染原位监测技术培训班”农村面源污染监测培训会在盐亭县举行,并在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举行了现场培训,来自犍为县、广汉市、东坡区、安岳县等12个国家级种植业农村面源污染原位监测站的负责人参与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样地建设、观察径流采集、采样、样品分析、数据分析应用、应用研究、质量控制等各环节。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占到河流污染总排放量的一半,是四川省河流污染的来源之一。但这仅是估测,迄今没有系统的实际监测数据支撑的量化分析。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降低河流污染负荷,保护长江上游水环境,有必要对四川省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影响做更具体的分析。 

  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对农业面源污染做了十多年监测。研究发现,每次下雨之后当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除了地表径流,还在耕作土壤和泥岩、页岩母质中间界面产生“壤中流”,随“壤中流”排出的氮、磷等造成河流富营养成分的流失量是地表径流中的8倍。 

  因此,为全面掌握面源污染,必须对“壤中流”进行采样和分析,具体是在土壤和岩层中间铺设汇水槽,每次下雨后,通过导流管,既收集地表径流也收集“壤中流”。 

  研究还发现,浅层地下水大部分由“壤中流”补给,一旦“壤中流”所含的化肥污染浅层地下水,由于其隐蔽和渐进性的特性,污染处理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可逆的。 

  如果村民的饮用水水源是来自农田、聚居地居民区附近的浅层地下水,则必须进行严格、频繁的水质检测,达标后方能饮用。 

  为控制面源污染对浅层地下水和河流水域的伤害,要在源头控量、减量,并在进入河道前的迁移中,通过生态沟渠(湿地植物)进行消解,最后在尾末端(如水塘等)进行尾端控制降解消纳。 

  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长期试验证明,用猪粪、秸秆还田等方式代替部分化肥,能够实现在产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氮、磷流失量减少一半以上,并获得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等环境效益。

  (四川农村日报 2018-11-19

  链接:http://country.scol.com.cn/shtml/scncrb/20181119/62656.s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