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1世纪经济报道】绿道经济建设样本 成都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
夜游锦江 小提琴家王铭辉理想中的“诗意成都”,终于在2019年春节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过去每次有外地朋友来,他总要自豪地给朋友讲古诗词中的成都。但这种自豪却多年来一直留有遗憾——这几年随着空气质量的提升,天气晴好时“成都可以推窗即见西岭雪山,可以在宽窄巷子窥见老成都的繁华,但是唯独少了锦江的古诗意境”,王铭辉说,“从‘锦江近西烟水绿’,到‘门泊东吴万里船’,从古至今有很多与锦江有关的诗句,但过去的若干年里锦江缺失了一些古诗中的美好意境”。 令成都人感到欣慰的是2019年春节,随着成都文旅集团旗下锦江绿道公司打造的“夜游锦江”项目正式亮相,最终弥补了王铭辉的遗憾——每当华灯初上,“李白杜甫、蜀锦蜀绣、锦官古驿”等记忆中的天府文化元素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用现代的美学再现了古诗中成都锦江两岸的胜景。 “夜游锦江”串联起的不止是诗歌与现实,更是成都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中,一种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体现:通过打造高品质生活场景、植入新经济消费场景,将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向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等多元价值转化、融合发展。 发展夜间经济 建设公园城市,生态建设要先行。 2017年,全球最长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成都天府绿道开始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2600余公里。而“夜游锦江”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因为天府绿道核心“一轴”锦江绿道,对于锦江水生态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据成都文旅集团锦江绿道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锦江绿道的建设正是朝着“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目标,还原成都碧水长流、生机盎然的宜居滨水廊道。事实上,按照规划,到2020年,锦江堤防整治、闸坝改造、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将与锦江绿道建设同步完成。 生态建设仅是第一步,,锦江绿道通过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的模式,不仅赋予了锦江绿道更多的使用功能,也实现了城市生态资产的“保值增值”。 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19年的春节7天假期内,就有20余万游客体验了“夜游锦江”项目的魅力,他们在参观游览的同时,也推动了成都“夜间经济”的发展。 就此,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相关领导表示,发展夜间旅游经济,既能让传统旅游资源焕发新的活力,更能创造新的旅游资源、新的体验产品,还能整合并提升非传统旅游资源和产品。 结合成都的“夜游锦江”项目,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相关领导认为,夜间旅游经济既可以提升一个城市或景区的旅游资源和非传统旅游资源的旅游效率和使用价值,也能够提高游客的时间利用率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相当于为当地再造一个旅游市场,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事实上,中国的绿道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诸多难题。如2016年住建部出台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指出了我国绿道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绿道在生态环保、社会与文化、旅游与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功能还有待完善提升;绿道的配套服务设施还有待改进等。 这意味着,成都文旅集团精心打造的“夜游锦江”项目不仅通过水污染环境治理突出了绿道的生态价值,也通过与文化旅游的融合,成为全国的绿道项目如何实现经济价值等转化的一个成功样本。 绿道“经济学” 笔者在成都看到,不仅仅是“夜游锦江”、江滩公园等项目,正在打造中的天府绿道正通过植入新经济消费场景、打造高品质生活场景,为成都的文创、体育、旅游、休闲等各类产业创造了更好的营商环境。 以锦江绿道上的成都江滩公园为例,通过引入皮划艇、沙滩排球、无边界泳池、极限滑板、电竞足球、文创市集等新业态新项目,不仅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消费场景,也推动了绿道的自我造血功能。 “江滩公园是一个文体旅商融合的复合型活动场地,更是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锦江绿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业态的注入,未来将平衡每年政府维护公园支出的费用,在业态成熟后能持续造血,将生态价值高效转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市民提供一个美丽宜居的绿色空间。” “锦江绿道是一座城市气质的体现。”二筒视频创始人彭戈表示。二筒视频是一家专注于城市生活美学拍摄的创业团队,他们往返于各个城市之间,去发掘这些城市的独特魅力。 “有时候或许不是一座恢弘的建筑物,比如成都的江滩公园中,创意集市也成为了我们的拍摄对象”,彭戈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这座城市的进度会很快,但这些生活色彩浓郁的创意集市却可以让生活慢下来,反而更能够体现城市的吸引力。” “城市的生活美学构建,除了需要资金,更需要环境的构建,如果说城市生活美学也是新经济的一环,那么就需要地方党委政府营造好适合新经济发展的环境”,《美文》杂志主编助理谢勇强认为,成都的绿道正是培育新经济的一块沃土。 王铭辉建议,成都的绿道建设在与经济结合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与借鉴艾巴拉希亚小路,它是世界上极有特色,也曾是最长的“绿道”之一——艾巴拉希亚小路蜿蜒于辽阔的美国东海岸,穿越途经美国14个州,全长约3300公里。 尽管这和成都正建设的“城市绿道”而言,是另外一种模式,但是这条“绿道”的某些经验却可以被借鉴。 比如这条小路上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程徒步长征”大赛,这就是说,须完全靠双脚走完这漫长的总共3300公里的路程。 “成都每年都要举办马拉松,而锦江绿道是成都绿道中风景宜人的一条,我建议也可以搞锦江绿道马拉松”,王铭辉说。 以锦江绿道为代表的成都天府绿道项目,也获得了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认可。 2019年初,据国际知名的咨询顾问机构——戴德梁行发布的“天府绿道项目已建成区域综合评估报告”显示:成都天府绿道正改变成都城乡发展传统圈层结构,如成都中心城区绿化廊道密度为0.41,规划廊道密度达1.18,两项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同时,戴德梁行认为,成都天府绿道已经融合了文旅体商农的形态,天府绿道突破了1.0慢行系统,2.0绿色开放空间的格局,是拥有自身造血的3.0体系。 “成都天府绿道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绿色公共空间,同时也是绿色经济综合体。这让成都的绿道,天生具有自身造血功能,如目前社会资本参与率已达41%,我们相信随着一二级驿站招商政策的落地,社会资本参与密度将持续提升”,戴德梁行成都公司策略发展顾问部负责人魏晓龙表示。 “成都作为常住人口超1600万的特大城市,还能用1.69万公里做绿道,不仅为市民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娱乐的场所,也非常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发展主旋律”,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说。 (原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3月08日 第4版)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99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