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中国气象报】崔鹏:防灾减灾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时间:2019-03-08   文章编辑:   文本大小:【 |  | 】  【打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刘钊 摄

  考察中巴经济走廊灾害风险,为尼泊尔地震次生灾害做评估,在阿尔卑斯山考察地质灾害风险……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及其团队的足迹遍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各个国家,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研究计划(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减灾计划”)多方奔走。

  “‘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越发紧密,保障我国在外人员的人身安全,减轻海外投资工程的灾害风险,防灾减灾工作必不可少。”崔鹏说。

  他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长期从事泥石流等灾害研究工作,早在2006年就跨出国门,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防灾减灾工作作出贡献,这些经历使得崔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灾害情况了解颇深——这一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大,灾害类型多样,地震、地质灾害、洪旱灾害和海洋灾害均有发生;灾害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沿线国家多数经济欠发达,抗灾能力弱,减灾需求非常迫切。国际灾害数据库的统计显示,“一带一路”沿线相对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1995年至2015年,全球前10个因气象灾害受灾的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7个。科学的防灾减灾是沿线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各国间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2010年,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发生滑坡,形成一个很大的堰塞湖,其规模超过了汶川地震的唐家山堰塞湖。滑坡掩埋了中巴喀喇昆仑公路25公里长的路段,使得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商贸几近中断。承建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任务的中国路桥集团委托崔鹏团队作了危险性分析,并设计了应急排险处置方案。施工修复后,堰塞湖风险得到控制,公路顺利修通,堰塞湖甚至成为喀喇昆仑公路上一个美丽的“风景点”。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防灾减灾工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带一路”减灾计划针对沿线国家自然灾害特点,分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水旱灾害、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和工程减灾六个小组,并与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今年5月11日至12日,我们将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国减灾署、联合国环境署共同主办。”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条件较为落后,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观测设备建设都很有限,防灾减灾的专业人才更是缺乏。“一带一路”减灾计划项目组已经连续三年开设培训班,为来自沿线国家的百余人进行了防灾减灾专业培训,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置的“一带一路”减灾奖学金,已经资助了40多名外国学生针对“一带一路”防灾减灾来华深造。项目组还促成中国科学院和巴基斯坦高教委共建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计划将建成深化两国科教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为“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对于气象信息在“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发挥,崔鹏予以高度肯定。“气象是最重要的致灾因子,气候变化也会使‘一带一路’沿线发生重大灾害的概率增加,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气象领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今年,中英文双语版本的《“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即将出版,崔鹏对这部地图集寄予了很大期待,希望其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的重要参考,为工程建设、区域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99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