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统计数据

成都山地所年鉴2017

时间:2017-11-01  来源: 文本大小:【 |  | 】  【打印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由196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发展而来,1966年2月改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1989年实行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双重领导并采用现名,2002年4月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2015年4月进入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特色研究所建设首批试点。 

  成都山地所的基本定位与发展方向是以“认知山地科学规律,服务国家持续发展”为使命,立足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前沿,提高创新能力,引领泥石流研究,发展山地灾害学、高山生态学;围绕山区环境灾害与工程安全的科技需求,在山区减灾、山地生态屏障、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在重大山地灾害减灾理论与关键技术、生态保育与屏障建设支撑技术体系、流域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取得突破,提升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智库作用;加强科技联盟协同机制建设,形成科学-技术-工程-用户紧密关联的科技服务创新链条,成为国家不可替代的山地科学研究骨干引领力量,进入国际一流的山地科学研究机构。 

  成都山地所设有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山区发展研究中心和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四个研究单元,设有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综合测试与模拟试验中心两个关键支撑平台;建有中科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中科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中科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等3个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和其他5个院所级台站;与西南交通大学等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与四川省测绘信息地理局等共建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建有1个480m2的科技展馆。 

  截至2016年底,成都山地所共有在职职工278人,其中科技人员159人、科技支撑人员5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4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5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82人(新增7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新增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1人。 

  成都山地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岩土工程和土壤学等5个博士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岩土工程、土壤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等8个硕士培养点,并设有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225人(其中硕士生93人、博士生132人)、在站博士后23人。 

  2016年,成都山地所共有在研项目482项(新增171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项、承担课题6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参与7项,承担部委行业专项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1项、中英联合基金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6项(新增14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青年基金35项(新增5);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2项、对外合作重点项目“一带一路”专项1项、院重点部署项目课题3项、STS项目3项(新增1项)、课题5项、西部之光项目36项(新增7项),承担国际合作重点项目8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198项(新增92项),部署研究所青年人才、“一三五”方向项目等38项(新增25项)。 

  全年发表论文227篇(其中SCI/SSCI检索论文 112篇、EI 21篇);出版科技专著5部、科普专著1部;获得授权专利32项(其中发明11项、实用新型2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9项,实现专利转化1项;参与完成国家标准《土壤科学数据元数据》(GB/T 32739-2016)1套,主持编撰地方标准1套,参与完成地方标准2套。 

  2016年,研究所以学科发展带动技术创新并形成示范,积极构建科技服务网络,推动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有效支撑西藏及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主持完成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报告在国新办发布、参与完成的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评估报告,此两项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2016年度科技成果转化亮点工作;立足西南,推动山地灾害防治技术示范,成果在川藏铁路、川藏高速公路、中巴铁路、城市和樟木口岸等防灾减灾中得到应用;关注民生,服务山区发展,提出的咨询建议在西藏、四川得到采纳并具体实施。 

  2016年,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减灾重大需求,继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以CAS“一带一路”国际减灾计划为牵引,积极争取各类国际资源,并依托南亚战略成果初步形成了“一带一路”项目群,逐步推进“一带一路”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全年办理出访99人次,接待来访136人次,并促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国际山地中心的双边合作,举行合作战略研讨会,启动NSFC-ICIMOD合作研究项目,还承办了ICIMOD-CNICIMOD第一届指导委员会会议、ICIMOD五年工作绩效评估(QQR)中国区评估会和咨询会。新签署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斯里兰卡信息技术研究所、印度米佐拉姆大学国际科技合作协议。 

  成都山地所是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四川省地理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山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水文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地质分专业委员会、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山地专业委员会等的挂靠单位,设有中国地理学会西南代表处。出版的英文双月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SCI-E)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山地学报》入选全国首批A类学术期刊名录。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99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