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亮点
成都山地所在山洪泥石流监测预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山洪泥石流监测预警是当前山区减灾研究的热点和工作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科学准确的监测成果为即时预警提供重要依据。汶川地震后,各级部门针对灾区山洪和泥石流开展了大量监测工作,但由于缺乏系统、准确的监测成果,给灾区山洪和泥石流研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自2013年起,在崔鹏院士指导下,郭晓军副研究员带领团队在汶川地震灾区系统开展了相关工作,实现了对山洪、泥石流的准确监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揭示了山区降雨不均匀性、泥石流上下游演进过程和不同尺度流域水文过程等一系列科学问题。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监测,分析了不同尺度流域内泥石流行为的差异,探讨了山区流域河道糙率的确定方法、流速-水深关系、总量确定方法,并建立了泥石流形成的准确降雨阈值。研究团队捕捉到汶川县小流域洱沟2014-2016年间50余次洪水和8次泥石流,绘制出降雨过程和流量过程线。从监测成果来看,流域内部与沟口降雨量有着明显差异,且降雨量随海拔增加;灾区的泥石流多为阵发性稀性泥石流,每次阵流持续约数十分钟,密度不超过1.85g/cm3;泥石流峰值流量可达平时流量的十余倍;山洪和泥石流存在一定的水深和流速界限。除此之外,崔鹏院士团队也在都江堰市龙溪河和茂县吉鱼沟等不同气候区建设了监测示范区,将陆续为震后山洪泥石流的研究提供宝贵素材。 该研究陆续得到了中科院重大部署项目(KZZD-EW-05-01)、“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K10B04)、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SZ0163)及中科院青促会项目等的支持,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Geomorphology [321(15): 153-166]。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555X18303210 监测断面形态和仪器布设情况:VD–视频监测;H–泥(水)位监测;V-流速监测;P-压力监测设备 2016年7月5日泥石流过程和相关数据分析:(a) 洱沟监测设备布设图; (b) 流速-水深关系; (c) 2016年7月5日事件的降雨、径流和密度监测成果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