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亮点
研究亮点

成都山地所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水沙通量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时间:2024-12-11   文章编辑:   文本大小:【 |  | 】  【打印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正在发生的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冰冻圈退化等气候及环境变化,深刻影响着寒区河流水沙的动态过程。雅鲁藏布江流域(雅江)是青藏高原最大河流,生态环境脆弱,水文过程受冰冻圈和地表环境变化影响较大。研究气候变化、冰冻圈退化及植被恢复对高寒区河流泥沙的影响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该区域及下游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近期,成都山地所熊东红研究团队基于雅江流域4个水文站(拉孜、奴各沙、羊村和奴下)的水沙观测资料,查明了1955-2020年期间流域水沙通量的变化特征及泥沙源汇过程,阐明了水沙通量与气温、降雨、蒸散发、积雪融化及植被恢复在时频域上的非平稳性关系,定量辨识了水沙通量变化的主控因素。

    研究表明,流域内各水文站径流量普遍呈上升趋势,但河流输沙量却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下游悬浮输沙量正以每年12.3×104 t/yr速度显著降低,中上游悬浮输沙量则呈上升趋势;各河段泥沙输送的贡献差异明显:拉孜-日喀则段贡献了约80%的泥沙量,成为主要的泥沙来源区;羊村-奴下段悬浮泥沙以沉积为主,捕获了上游河段约17%的泥沙量;归因结果发现,气温与积雪的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域上游降水减少对径流与输沙的影响,但在流域中下游则显著加大了降水增加对径流量的影响;植被减流减沙效益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羊村站在整个研究周期内植被与水沙通量之间表现为持续的负相关,奴下站在1985-2005年间的1~2a和6~10a周期内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奴各沙站(1960-1996年)和拉孜站(2000-2020年)在1~2a周期内则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1998年前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化)主导了流域径流和悬浮输沙量的变化,1998年以后,降水量的增加仍是下游河段径流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植被恢复是下游泥沙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关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上。该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404)、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自主部署(IMHE-ZDRW-04)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计划项目(E0R2180)的资助,结果可为寒区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决策支撑。

    文章链接

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和输沙季节变化及泥沙源汇过程

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和输沙影响因素分析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