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亮点
成都山地所在融合地形和侧向水分再分配的全球湿度指数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陆地水资源可利用性不仅决定着水文过程的演进,也深刻塑造着生态格局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全球湿度指数(GHI)仅基于降水与潜在蒸散的气候平衡,却忽略了河流、洪泛与地下水等侧向输水所带来的关键补给。正是这些地形引导的水分再分配,使得干旱低地得以“潜在湿润”。近期Nature上的一篇文章突破性地将侧向补给Qlat纳入GHI计算,引发广泛关注为重新认识全球陆地“哪里真正湿润、哪里暗藏缺水风险”提供了全新视角。针对该突破背后可能蕴含的一系列科学问题,成都山地所赵伟研究员团队杨艳青博士系统梳理了其科学意义、关键挑战及面向未来的应用前景。 研究讨论了全球湿度指数(GHI)的重要改进思路,针对传统GHI = P/PET仅考虑垂直的大气-陆地水分交换而忽略水平方向水分转移的局限性。Míguez-Macho和Fan新提出的GHI_topo指标,其公式为(P + Qlat)/PET,通过引入侧向流补给项Qlat(包括河流径流、洪水动态和地下水流等),使用ASAP全球水文模型在约1公里的高空间分辨率下量化侧向水分再分配。这一创新使得该指标能够更准确地捕捉汇流低地因上游补给而产生的更高有效湿度,并通过延迟的地下水贡献来缓冲季节性极值,且与植被绿度的相关性更强,更能解释真实的生态系统功能。GHI_topo具有显著优势并在生态预测、水资源管理和气候适应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但其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模型衍生的侧向通量存在不确定性、全球水文地质数据匮乏导致验证困难、未充分考虑灌溉和地下水开采等人为扰动影响,以及在非稳态气候强迫下整合动态侧向传输的复杂性。研究进一步指出,通过结合GRACE、SWOT等卫星观测数据,GHI_topo有望进一步改进,为理解水文-生态耦合、指导跨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识别气候变化下的韧性区提供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框架。 该研究明确指出了GHI_topo的科学价值与发展瓶颈,为全球水文、生态与气候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改进路径和应用前景。研究成果以“Global Humidity Index Integrating Terrain and Lateral Water Redistribution for Enhanced Hydrologic Characterization”为题,发表在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22109、42401504)和成都山地所自主部署项目(IMHE-CXTD-02)的共同资助。
将侧向流补给(Qlat)纳入全球湿度指数(GHI)的概念框架:(A)侧向流路径示意;(B)土壤剖面深度与渗透特性;(C)地下水与河流-泛滥平原的双向交换;(D)高势地下水向低势侧向汇流,并在海平面边界条件下以河流形式排泄。 |
![]()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