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技培训班“一带一路重大自然灾害防治技术培训”在成都举行
9月2日至9日,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资助、成都山地所承办的“发展中国家暨‘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培训班计划”在成都顺利举行。来自中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泰国、印度尼西亚7个国家的11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管理与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副所长陈晓清研究员出席开班仪式。 在9月3日的开班仪式上,陈晓清副所长代表研究所对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通过此次培训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具有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掌握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有力提升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领域的科技影响力。科技与合作处葛永刚副处长向与会专家领导、学员介绍了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在山地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科技成果和国际减灾合作方面的成绩,表达了成都山地所与“一带一路”各国开展广泛长期科技合作的良好意愿。 培训期间,成都山地所崔鹏院士、陈宁生研究员、苏立君研究员,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仁坤总工程师,西南交通大学胡卸文教授、姚令侃教授,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范宣梅教授,长安大学朱兴华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邢会林教授和四川省地质勘工程查院钱江彭总工程师分别围绕“‘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控制”、“泥石流灾害预报、识别预警与综合防治技术”、“地震诱发滑坡的特征”、“水电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其控制技术”、 “汶川地震区泥石流控制的关键问题”、“‘一带一路’跨国铁路建设的灾害风险控制”、“滑坡监测技术和早期预警”、“滑坡风险评估和管理:过去和未来”、“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的形成、演化机理及减灾”、“多尺度多物理场Geocomputing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等内容进行了集中授课,引起了学员们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也获得了全体学员高度的赞誉。 9月6日至8日,在成都山地所陈宁生研究员带领下,全体学员前往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了野外科学考察,参观了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滑坡和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了解了山地灾害监测预警总体设计,并观看了监测预警示范演示,深入了解对我国西南山区地震次生灾害减灾技术与模式。 与会学员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与交流在防灾减灾专业能力方面取得较大提升,纷纷表示要把学习到的成功经验与技术应用到本国的防灾减灾实践中,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专业培训,了解防灾减灾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本国减灾事业的发展。 通过本次培训,促进了南亚、东南亚国家防灾减灾人员掌握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有力推动我国防灾减灾理论及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应用,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与民生安全,利于打造命运共同体,提升我国的科技影响力和全球治理方面的话语权。 陈晓清副所长致辞 葛永刚副处长介绍研究所基本情况 崔鹏院士为学员授课 专家授课 专家授课 集中授课现场 野外科学考察 野外考察合影 培训班合影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