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
【中国新闻网】318国道毛垭坝滑坡堆积体稳定 川藏铁路拟穿越
318川藏南线有“中国最美公路”之称,但也是路况最险峻的公路之一。行驶其间的人们是否想象过自己所在位置就是一处滑坡呢? 记者23日随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川藏交通廊道建设科考车队,来到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县城以西的毛垭坝高原盆地。记者见到毛垭坝古滑坡,资料显示该滑坡堆积体后缘海拔约4500米,前缘高程4130米。 滑坡是指在重力影响下岩石和土壤沿着一段山坡下滑的现象,按发生周期分为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体。古滑坡是指全新世(地质时代最新阶段,始于12000—10000年前并持续至今)以前发生的滑坡。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宗佶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毛垭坝古滑坡堆积体纵长超过2500米,平均宽1000米,厚度约15—50米。该古滑坡堆积体,目前没有发现变形迹象,整体稳定。 “毛垭坝古滑坡的运动距离超过3800米。一般来说运动距离这么远、规模又这么大的滑坡,很可能是地震诱发的古滑坡。”杨宗佶说,滑坡的面积约为4平方千米,规模约为4000万立方米。 但古滑坡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它的暂时稳定也并不代表“使命”就此结束,也有可能复活。318国道从毛垭坝古滑坡堆积体上穿过,未来拟建的川藏线铁路也将从堆积体上穿过,其安全性备受关注。 “川藏铁路将穿过许多山地灾害发育的区域,铁路选线部门很关心大型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会不会对铁路有影响,影响有多大。”杨宗佶回答说,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与中铁二院开展联合攻关,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计算,初步确定“滑坡堆积体目前是基本稳定的,铁路可以从这里穿越”。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员结合公路病害整治,进行了一系列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研究。杨宗佶表示,不同于以前修路时“见滑坡就躲”的思路,当前为川藏铁路选线是基于新思路:一方面通过大量科学工作确定滑坡堆积体是否稳定、是否可为工程所用;另一方面是“对有些不稳定的滑坡堆积体,通过有针对性的工程治理,铁路也是可以通过的”。 |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13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