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在成都举行

时间:2022-11-29   文章编辑:所办、科技处、中巴中心   文本大小:【 |  | 】  【打印

  作为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16场平行论坛之一,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于11月26日在成都顺利举行。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王嘉图、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陈学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所长文安邦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王嘉图介绍了中科院及成都分院系统围绕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开展的科技工作,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认识灾害风险、抵御灾害破坏、加强灾害管理,促进更多科技合作,并表示成都分院将在创新平台搭建、人才交流合作、成果共创共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快促进国际减灾领域的创新发展和良性互动。陈学华介绍了四川省近年来推进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的主要工作和成效,希望与国际国内产学研机构在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方面深化科技合作,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和水平,并表示科技厅将继续加强防灾减灾方面的科技布局,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共同应对全球风险和挑战。文安邦介绍了成都山地所的基本情况及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科技贡献,并表示将坚持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快防灾减灾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探索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综合减灾与高水平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发展新格局,支撑保障我国山区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 

  此次论坛聚焦全球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和挑战,设置了气候变化灾害效应及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物理机制与动力过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等四个专题板块。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以郑州7·20极端暴雨洪涝事件、长江2020年流域性洪水事件和长江2022年百年不遇干旱事件为导入,分析了洪涝灾害的成因、气候变化对极端降雨的影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德亮回顾了IPCC-AR6的重大发现,并提出优化气候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原因、预测未来趋势仍是重要挑战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分析了2022年长江极端干旱特征及产生的广泛影响和主要成因,并建议提升应对水旱灾害适应性管理水平,完善抗旱减灾风险管理体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阐述了建设美丽山区的国家需求,介绍了山地灾害风险模拟与险情预报系统成果,提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绿色减灾模式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模式其支撑技术。欧洲科学院院士林间聚焦印度洋和巴基斯坦沿海的重大海洋灾害,介绍了海啸预警系统及高精度海啸预警模型,并提出加强国际海洋新合作、发展海洋地质探测新技术。史培军教授对门源、玛多等典型地震案例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加强青藏高原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防范。国际减灾科学联盟共同主席Gretchen Kalonji指出在国际减灾需求下,需整合教育、研究和服务,聚焦跨学科研究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并强调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聚集青年人才加强科学研究。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科技咨询委员会主席Rajib Shaw从企业角度探讨了灾害风险防控,强调了公众科学的重要性,并建议在传统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减灾研究模式。英国卫生安全部全球减少灾害风险部主任Virginia Murray以IPCC报告、气候变化的10种新见解以及多个报告为导向,阐明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亟需关注极端气候加剧所造成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命安全问题。联合国减灾署与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导的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执行主席韩群力介绍了最新推出的国际减灾风险研究计划。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典、荷兰、日本、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的18位世界知名科学家作主题报告,内容涉及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冰冻圈灾害等,线上线下共有4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与研讨。 

  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表示,应对自然灾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特别是近年受极端天气影响,全球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灾害影响日趋严重,希望通过国际科学界的携手合作,共同加强灾害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国际防灾减灾的对话合作,传播灾害风险最新认知,交流灾害风险防范经验,促进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提升,共建安全、韧性、绿色、可持续的“宜居地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四川省政府联合主办,成都市政府承办。此前,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已经连续在北京成功举办三届。本届论坛为首次由地方政府参与主办,论坛延续“开放、信任、合作”主题,设置了主论坛、世界数字经济论坛以及16场平行论坛。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论坛由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国际防灾减灾科学联盟(ANSO-DRR)共同承办,围绕“认识灾害风险,营造宜居地球”的主题,旨在促进灾害科学基础研究,推动全球防灾减灾科技协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营造安全、绿色、韧性的人居环境。 

王嘉图院长致辞

陈学华副厅长致辞

文安邦所长致辞

部分特邀专家报告

论坛现场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蜀ICP备05003828号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69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89号 邮编:610299 | 联系我们